5、体现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性
由于受高考“3+综合”改革影响,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出现了明显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试题,主要表现在与物理学科的交叉渗透,其次是与生物、数学、地理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试题的思路顺应了现代化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类试题有逐年加大比重的趋势。
6、中考化学计算题出现新走向
传统的中考化学计算题以纯化学计算为主,题目的难度主要是从数量关系的设置来考虑,缺乏新颖性、活泼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运用,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计算题正好弥补了上述缺陷,出现了阅读型、探究型、“标签信息”型、图示型等多种形式,总体上降低了化学计算的难度,但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例13、今年春季,我省阜阳地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劣质奶粉制造商为牟取暴利,大大降低了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导致食用这种奶粉的众多婴儿严重营养不良乃至死亡。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国家标准为:每100g婴儿奶粉中含12g~25g。其测定方法是:奶粉经系列反应生成氨,由氨计算出氮,再由氮求出蛋白质的质量(蛋白质含氮按16%计算)。
今有一袋从农村市场查获的奶粉,取样品100g,反应后生成的NH3和7.5g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2NH3+H2SO4==(NH)2SO4],试通过计算判断这袋奶粉是否属于劣质奶粉。
x x牌胃药
成份:每片含氢氧化镁250mg
服用方法:每日三次,每次2片
例17、(2004年天津市)右图是某种胃药的部分标识。胃药中所含的药物能中和胃里过多的胃酸(主要是盐酸)。
某患者按标识上的服用方法服药,服药三天后病情好转。计算患者在三天内所服用的此胃药中:(计算结果取整数)
(1)所含氢氧化镁的质量为:----------- mg;
(2)理论上可中和胃酸中的HCl的质量为----------- mg。
例14、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 对“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一题,小丽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丽同学的解法
小明同学的解法
解:设铝的质量x
2Al2O3 4Al+3O2
204 108
10t x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解: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吗?
(2)对“34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2H2O2==2H2O+O2 )产生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一题,你认为也能用上述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看,请把能用的解法过程写出来。
(3)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小丽和小明同学的解法都能使用?
例15、我省生产石灰石,其中含有的杂质为二氧化硅(不溶于水、高温下难以分解的酸性氧化物)。S中学初三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的纯度,取2.0g该矿山石灰石样品,将20.0g盐酸平均分成4份,分4次加入到样品中,充分反应后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数量见下表:
次 数
1
2
3
4
加入盐酸质量/g
5.0
5.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3
0.6
0.2
0.2
(1)2.0 g石灰石样品中杂质的质量。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加入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7、出现了“探究性学习”试题
这是旧大纲与新课程标准接轨的根本标志,是走进新课程的基本体现,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中考化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试题在于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此类试题既是当前中考化学命题的重点,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例16、为了探究皮蛋中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找来一包皮蛋加工配料,经过查找资料得知皮蛋加工配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为了验证皮蛋加工配料的主要成分,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少量配料于小烧杯中,并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静置、过滤。过滤后得到的白色固体为--------,它们在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如果反应物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还可能存在的溶质是--------或--------------。
为了进一步确定滤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完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支试管,倒入少量滤液,往其中滴加稀盐酸
若有气泡产生
①
若无气泡产生
②
你认为是否仍需进行实验?--------(填“是”或“否”),理由是------------------。
例17、让我们和小亮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共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同时发现反应后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
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如果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就会有---------气体生成,要想进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以用--------来检验。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结论:
(1)生铁中--------碳(填“含”或“不含”);
(2)碳与稀盐酸--------反应(填“能”或“不能”),铁与稀盐酸--------反应(填“能”或“不能”)。
8、简答题由简单应用型向综合型、开放型转变
过去的简答题,基本上是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简单应用问题,其范围较为狭窄,应试者对此可有较强的预见性。近年来的中考化学简答题逐步趋向于知识技能与实际应用相整合的综合型、开放型简答题,以体现主观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功能。
例18、今年春季,在重庆某化工厂发生氯气(Cl2)泄漏的重大事故。事故发生后,抢险队员立即疏散当地群众,并用消防车对称将沉降在地面的黄绿色气体(氯气)喷洒碱液,防止氯气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和对人员的伤害。之后不久,在我省株洲市某游泳馆也发生类似的氯气泄漏事件,现场工作人员迅速将正在泄漏的氯气罐推入游泳池的水中,以降低氯气对环境的污染。事后测定,该游泳池中的水显酸性。
(1)从以上信息中,你能够分析出氯气有哪些化学项制性质?
(2)如果试验室制取氯气,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
(3)假如在离开现场的过程中,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
例23、(2004年南宁市)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以及制造各种铜的化合物时,都要运用硫酸铜。某工厂用硫化铜(CuS)制硫酸铜,拟选择两个方案。
方案①:CuS是在硫杆菌(催化剂)的作用下跟空气中的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uSO4。
方案②:2CuS+3O2 ==2CuO+2SO2, CuO+H2SO4== CuSO4+H2O 。
(1)请写出方案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两个方案中选————(填“①”或“②”)更合理,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