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苏联处于守势)
1、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2、目的(实质):谋求世界霸权
3、原因: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日益膨胀。
4、过程:
(1)20世纪50年代,苏联加入争霸斗争;
(2)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后被迫撤走),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P75插图)
(3)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4) 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因军费负担沉重开始改变称霸政策。
5、影响:(1)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2)给两国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
十三、世界经济的发展(P92---95)《理解》
1、世界经济的变化――-既出现经济全球化
(1)时间:开始于二战后
(2)主要原因:高新科技的推动
(3)含义: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影响(作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起了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利: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快,也使得市场的破坏作用迅速膨胀,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分化。(我国的应对措施,见复习指南P48---49)
(5)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6)具体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他还有出现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和跨国公司(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等。
(7)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①有利于商品和货币的流动;②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③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④还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如:从原料最便宜的国家购买原料,在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国家加工成产品,然后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全球化“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因此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例如:有些发达国的跨国公司把污染转移到国外,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达到赚钱的双重目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利润。(典型例子: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毒气泄漏事件 见书本93页图。)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应对?(见《复习指南P49》)
2、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见课本93页图)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解决方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为人类指明了一条文明发展的道路。
(2)此外,人类还面临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问题。解决方法:需要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和努力。
2、 经济全球化对生活影响的例子:(1)不利:跨国公司到当地投资,有时也把污染转移到当地。(2)有利: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国外产品,如进口汽车、电脑、手机、外国食品……等等。
3、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2)臭氧层破坏;(3)土地退化、荒漠化、耕地减少问题;(4)水污染问题;(5)森林减少问题;(6)物种濒危问题;(7)垃圾难题。
4、环境污染的类型:(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食品污染。
十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87-91)<识记>
1、东欧剧变:
(1)主要原因: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照搬苏联模式;大举借债;未改革或改革没有效果)
(2)时间:1989年下半年起;
(3)概况:最早剧变的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一分为五的国家是南斯拉夫,一分为二的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同联邦德国合并的是民主德国。
(4)结果:在一年之内,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家更改了名称,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5)实质:社会制度随之改变,由社会主义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底;当时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2)原因: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动荡;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时,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政治、民族、经济危机加剧(主要原因)
(3)概况:①最先宣布独立的是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②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文件,标志苏联解体。(苏联存在了69年)
3、世界格局的变化:
(1)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
(2)表现:①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后果: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③现在的世界正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即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并存),海湾战争是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的结果。
(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旧的终结→新的尚未形成→现在“一超多强”→将来:向多极化发展。)
4、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即和平与发展)
5、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①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力。②经济建设不能照搬一种模式,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十五、第三次科技革命(P96-100)<理解>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重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4、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例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答:20世纪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使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沟通彼此间的联系。)
5、知识经济:
①含义: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②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革命;反映了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作用日益增强。
③提出: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使用“基于知识的经济”的概念;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最早提出“知识经济”一词
④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知识经济的初现,向我们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一场革命的来临。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⑤代表:美国的硅谷、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P100插图)
6、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出现了大批新型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④产生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
⑤大力发展高科技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竞争和挑战,更加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⑥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