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人高考 > 成考试题 >

2010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练习第四章(2)

2010-08-15 
读人书网站为您收集了2010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练习系列,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并且有详细的答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D; 4.D; 5.B; 6.B; 7B; 8B; 9A; 10.B;

  11.B: 12.D; 13.B; 14.C; 15.A; 16.B; 17.C; 18.B; 19.C; 20.B;

  二、辨析题

  1.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I)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基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建系的问题。

  (2}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事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一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2.正确。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亦称社会交往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卖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 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1)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2)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三、简答题

  1.(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3)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三种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2.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1)睢心主义从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出发,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理解为意识、精神或它们的外化,这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它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但是它离开人的社会性把人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等同于客观实在,把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尚未指向的纯粹自然物也当作认识的客体,这显然也是不全面的。

  (3)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的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实践既是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又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4.(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即理论对实践昀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理论规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手段;理论制约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手段;理论规划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方法。

  (3)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一个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日益明确。

  5.(1)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因此,也不能正确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袁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四、论述题

  1.(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路线是认识路线在党的窦际工作中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正是体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裎,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②“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③“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