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会考试 > 会计职称 > 复习指导 >

2009年会计职称考试中级财务管理冲刺指导5

2009-07-05 

  1、持有动机

  交易动机,即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持有现金。

  预防动机,即为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现金。

  投机动机,即为把握市场投资机会,获得较大收益而持有现金。

  2、现金成本

  持有成本――现金管理费用―――决策无关成本

  丧失再投资收益(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

  转换成本――固定性转换成本与证券变现次数成正比例,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例

  短缺成本――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1、成本分析模式――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而不予考虑转换成本和管理费用。

  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

  2、存货模式――只考虑现金的机会成本与固定转换成本,而不予考虑管理费用和短缺成本

  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固定转换成本相等时的现金持有量。

  转换成本=T/Q*F

  持有机会成本=Q/2*K

  有价证券交易次数=T/Q

  交易间隔期=360/有价证券交易次数

 

  【本节典型试题】

  02年单选.企业为满足交易动机而持有现金,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企业销售水平的高低   B.企业临时举债能力的大小

  C.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   D.金融市场投机机会的多少

  答案:A

  解析:交易动机,即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持有现金。一般来说,企业为满足交易动机所持有的现金余额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销售水平,企业销售扩大,销售额增加,所需现金余额也随之增加。

  02年单选.企业在进行现金管理时,可利用的现金浮游量是指()。

  A.企业账户所记存款余额

  B.银行账户所记企业存款余额

  C.企业账户与银行账户所记存款余额之差

  D.企业实际现金余额超过最佳现金持有量之差

  答案:C

  02年单选.在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货模式均需考虑的因素是()。

  A.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B.固定性转换成本

  C.现金短缺成本      D.现金保管费用

  答案:A

  04年单选.持有过量现金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是( )

  A. 财务风险加大          B. 收益水平下降

  C. 偿债能力下降          D. 资产流动性下降

  答案:B

  05年单选:下列各项中, 属于现金支出管理方法的是( )。

  A. 银行业务集中法 B合理运用“浮游量”

  C. 账龄分析法 D. 邮政信箱法

  答案:B

  解析:现金支出管理的方法包括合理利用“浮游量”;推迟支付应付款;采用汇票付款;

  2007年多选.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持有现金的相关成本包括( )。

  A.机会成本 B.转换成本 C.短缺成本 D.管理成本

  答案:AC

  解析: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而不予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02年判断.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

  答案:对

  2007年判断.企业之所以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答案:√

  2003年计算题: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平稳,预计全年(按360天计算)现金需要量为250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

  要求: (1)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

  (2)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现金管理总成本、全年现金转换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

  (3)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

  答案:

  (1)最佳现金持有量=[(2×250000×500)/10%]1/2=50000(元)(1分)

  (2)最佳现金管理总成本=(2×250000×500×10%)1/2=5000(元)(1分)

  转换成本=250000/50000×500=2500(元)(1分)

  持有机会成本=50000/2×10%=2500(元)(1分)

  (3)有价证券交易次数=250000/50000=5(次)(0.5分)

  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360/5=72(天)(0.5分)

  

  1、应收账款主要功能是促进销售和减少存货。

  2、应收账款的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资金成本率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平均每日赊销额×平均收账天数

  管理成本―――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收账费用等。

  坏账成本

 

  1、信用政策的构成要素 信用标准

  信用条件――包括信用期、折扣期和现金折扣率

  收账政策

  2、信用条件决策方法

  不同信用条件方案的决策步骤:

  (1)信用成本前收益

  信用成本前收益=年赊销额-现金折扣-变动成本

  (2)信用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收账费用

  坏账损失

  (3)信用成本后收益

  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4)、决策标准:如果改变信用期的信用成本后收益大于改变前的,则改变信用期限。多个方案比较,应该选择信用成本后收益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和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

  【本节典型试题】

  02年单选.某公司预计2002年应收帐款的总计金额为3000万元,必要的现金支付为2100万元,应收帐款收现以外的其他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总额为600万元,则该公司2002年的应收帐款收现保证率为()。

  A.70%    B.20.75%

  C.50%    D.28.57%

  答案:(2100-600)÷3000×100%=50%

  03年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是( )。

  A.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

  B.客户资信调查费用

  C.坏账损失

  D.收账费用

  答案:A

  04年单选.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明确规定了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率等内容的是( )

  A. 客户资信程度          B. 收账政策

  C. 信用等级            D. 信用条件

  答案:D

  06年单选.假设某企业预测的年赊销额为2 000万元,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为45天,变动成本率为60%,资金成本率为8%,一年按360天计,则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为(  )万元。

  A.250     B.200    C.15    D.12

  答案:D

  解析:2000÷360×45×60%×8%=12

  07年单选.根据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应收账款成本内容的是( )。

  A.机会成本 B.管理成本 C.短缺成本 D.坏账成本

  答案:C

  解析:应收账款的成本主要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短缺成本是现金和存货的成本。

  02年多选.下列有关信用期限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缩短信用期限可能增加当期现金流量

  B.延长信用期限会扩大销售

  C.降低信用标准意味着将延长信用期限

  D.延长信用期限将增加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

  答案:ABD

  解析: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间隔,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量,但汇增加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缩短信用期限使得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间隔缩短,从而可能增加当期现金流量。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与信用期限没有必然的联系。

  05年多选. 赊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有( )。

  A. 增加现金 B. 减少存货

  C. 促进销售 D. 减少借款

  答案:BC

  05计算题:某企业预测2005年度销售收入净额为4500万元,现销与赊销比例为1:4,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为60天,变动成本率为50%,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10%。一年按360天计算。要求:

  (1)计算2005年度赊销额(4500×4/5=3600)

  (2)计算2005年度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3600÷360×60=600)

  (3)计算2005年度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额。(600×50%=300)

  (4)计算2005年度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额。(300×10%=30)

  (5)若2005年应收账款需要控制在400万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应调整为多少天?(400=3600/360×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所以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40天)

  02年综合题:某企业2001年A产品销售收入为4000万元,总成本为3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为600万元。

  2002年该企业有两种信用政策可供选用:

  甲方案给予客户60天信用期限(n/60),预计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货款将于第60天收到,其信用成本为140万元;

  乙方案的信用政策为(2/10,1/20,n/90),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万元,将有30%的货款于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于第20天收到,其余50%的货款于第9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货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货款的4%),收账费用为50万元。

  该企业A产品销售额的相关范围为3000-6000万元,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8%(为简化计算,本题不考虑增值税因素)。

  要求:(1)计算该企业2001年的下列指标:

  ① 变动成本总额;

  ② 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变动成本率;

  (2)计算乙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 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

  ②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③ 维持应收账款所需资金;

  ④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⑤ 坏账成本;

  ⑥ 采用乙方案的信用成本。

  (3)计算以下指标:

  ① 甲方案的现金折扣;

  ② 乙方案的现金折扣;

  ③ 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之差;

  ④ 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

  (4) 为该企业作出采取何种信用政策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计算该企业2001年的下列指标:

  ①变动成本总额=3000-600=2400(万元)

  ②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变动成本率=2400/4000×100% = 60%

  (2)计算乙方案的下列指标:

  ①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10×30%+20×20%+90×50%=52(天)

  ②应收账款平均余额=5400×52/360 =780(万元)

  ③维持应收账款所需资金=780×60%=468(万元)

  ④应收账款机会成本=468×8%=37.44(万元)

  ⑤坏账成本=5400×50%×4%=108(万元)

  ⑥采用乙方案的信用成本=37.44+108+50 =195.44(万元)

  (3)计算以下指标:

  ①甲方案的现金折扣=0

  ②乙方案的现金折扣=5400×30%×2%+5400×20%×1% =43.2(万元)

  ③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之差=5000×(1-60%)-[5400×(1-60%)-43.2]=-116.8(万元)

  ④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116.8-(140-195.44)=-61.36(万元)

  (4)为该企业作出采取何种信用政策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因为乙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大于甲方案

  所以应该选择乙方案

  (一)存货的分类――新增

  1、按照存货的经济内容存货分为商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

  2、按照存货的存放地点存货分为库存存货、在途存货、在制存货、寄存存货、委托外单位代销存货

  3、按照存货的取得来源,存货分为外购存货、自制存货、委托加工的存货、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接受捐赠的存货、接受抵债取得的存货、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和盘盈的存货

  (二)存货的功能――新增

  1、防止停工待料

  2、适应市场变化

  3、降低进货成本

  4、维持均衡生产

  (三)存货的成本

  进货成本 进价成本(购置成本)――不考虑数量折扣,该成本为决策无关成本进货费用(订货成本)――变动性进货费用,与进货批量反向变动固定性进货费用,决策无关成储存成本 变动性储存成本:与进货批量同向变动

  固定性储存成本: 决策无关成本缺货成本――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若允许缺货,则缺货成本便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

 

  (一)ABC分类法

  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金额标准,二是品种数量标准。

  一般而言,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

  三类存货的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

  (二)存货经济批量模型

  1、基本模型――不允许缺货,只考虑相关进货费用和相关储存成本

  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W)=

  A: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

  B:平均每次进货费用;

  C: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

  2、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批量模型――考虑购置成本、相关进货费用和相关储存成本

  存货相关总成本=存货进价+相关进货费用+相关储存成本

  其确定步骤:

  第一步,按照基本经济进货批量模式确定经济进货批量;

  第二步,计算按经济进货批量进货时的存货相关总成本;

  第三步,按给予数量折扣的不同批量进货时,计算存货相关总成本;

  第四步,比较不同批量进货时的存货相关总成本。此时,最佳进货批量就是使存货相关总成本最低的进货批量。

  3、允许缺货时的经济批量模型

  存货相关总成本=缺货成本+相关进货费用+相关储存成本

  R为单位缺货成本

  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批量= 缺货量S=Q× (三)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

  1.再订货点即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在途时间式中原材料使用率是指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是年需要量与生产周期的比值

  2.订货提前期即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 保险储备即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

  保险储备量= *(预计每天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订货提前期)。保险储备的存在虽然可以减少缺货成本但增加了储存成本。

  最优的存货政策就是在这些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总成本最低的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量。

  4.考虑保险储备时,相关指标计算如下:

  (1)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在途时间+保险储备

  (2)平均存货水平=经济订货批量/2+保险储备

  (3)储存成本=平均存货水平×单位储存保管费率

  (4)订货成本=单位订货成本×订货次数(与保险储备无关)

  (5)缺货成本,企业根据各方面条件预计(保险储备越多,缺货成本越低)

  总成本=缺货成本+储存成本+订货成本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