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2009年高考大纲导读:政治 第三章(大纲版)(3)

2009-03-02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考查。   所以,我们要把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重点、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应做到 ...

  2.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又要与时俱进,有创新精神,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核心提示:对待自然界、社会和人的认识都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但首先要重视内因,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核心提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如对外开放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周边的环境有对我们有利的也有不利的等。

  (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

  ①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当我们希望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这就要求我们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发生。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原理: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结构或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方法论:要学会优化结构。

  核心提示:事物的量变既可以引起事物向好的方面发生质变,也可以引起事物向不好的方面质变,所以对事物发展不利的质变我们要做到防微杜渐。

  (4)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3.矛盾的观点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统一的一面。

  (2)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A.我们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否定矛盾的存在。B.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核心提示:我们不仅在办事情,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唯物论角度说,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

  ①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善于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其本质和主流。

  ②原理:矛盾次要方面虽然居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核心提示:①在解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区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原理。②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看面对的是一个矛盾还是多个矛盾;二是看是认识矛盾还是解决矛盾。③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认识论

  1.认识必须不断深化发展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方法论:我们必须不断地深化和发展认识,反对把思想僵化、认识凝固化的行为。

  核心提示:这也是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哲学依据。

  2.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另一方面认识(理论)对实践又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核心提示:①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也单独使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者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的原理和方法论。②注意实践与认识,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核心提示:掌握这一理论要准确理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含义;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倡导的和谐社会与和平外交政策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核心提示:正确的价值观一是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二是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注意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原理: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我们要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反对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的错误观点。

  核心提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不要简单地以物质贡献或者精神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原理: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方法论: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核心提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有: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核心提示:本知识点的复习要和政治常识中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原则等哲学依据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

  (1)国家性质(国体)和国家职能的辩证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核心提示:国家的各种职能都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我国的国家职能

  ①我国的国家职能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的关系

  我国各种国家职能都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核心提示:回答我国国家职能有关问题时,一定要想到它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

  ②我国的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简单地说就是实施专政职能和保卫民主职能;同时也包括国家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第二,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内容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内容包括:一是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发展教、科、文、卫、体等各项事业。

  第四,搞好社会公共服务。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主要是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核心提示:①要区分国家职能与党的领导。前者的主体是国家;后者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不能说行使某某职能。②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载体,要掌握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不要把国家机构理解成政府。③我国国家机构的改革,特别是撤销某些机构等,不是削弱国家职能,而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国家职能。

  ③我国的对外职能

  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保卫职能)。

  第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交往职能)。

  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对内和对外职能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2.政体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核心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机关。

  (2)我国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核心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等于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学生在理解,特别是表达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3)人民代表

  ①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我国人民代表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

  ②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地位: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核心提示:人大代表只能代表人民,不能代表政党或民族;人大代表只能参加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人民群众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3.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和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国家机构的设置会随着国家职能的改变而调整。

  核心提示:可以用该原理说明我国国家机构的调整等问题;国家机构的活动是国家职能的体现而不是党的领导,但是我国国家机构要坚持党的领导。

  (2)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国家机构的对人民负责原则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因此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核心提示:对人民负责是对国家机关的要求,对党则表述为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执政为民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