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09年考研:时事政治10分突破(1)(1)

2009-01-04 
名师指导:2009年考研时事政治10分突破。

  一、2009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命题规律研究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规定:"形势与政策"部分考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年度间(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三)上述(一)、(二)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知识点的适当结合。

  "形势与政策"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约10分,通过对2001-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的研究,我们发现,真题考查"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有以下规律:

  1.国内部分主要考查内容

  (1)年度间党和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主要考查"两会"(即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党的代表大会以及中共中央全会(10月)的重大方针决策。

  (2)年度间现任主要国家领导人(一般是国家主席)在党和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的重要讲话。

  ﹡预测新增点:年度间的国内发生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州七号发射成功等)。

  2.国际部分主要考查内容

  (1)年度间中国的外交主张、贡献及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中美、中俄、中欧及与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

  (2)年度间的重大国际事件,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问题。

  (3)年度间重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召开的重要会议内容以及中国主要领导人(一般是国家主席)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3. "形势与政策"的命题特点发生变化

  命题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知识识记型向事件理解型、材料分析型转变,重视把"形势与政策"与政治理论各学科相关知识点的适当结合,以"形势与政策"为材料的主观题(即分析题)分值呈上升趋势(如08年真题与时事密切相关的分析题分值高达30分)。另外命题时间段延伸,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到年度间的10月份,但在此之后11月和12月发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仍将列为考试的重点(如07年33题,08年38题选择题Ⅱ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大家在复习形势与政策时,务必关注11-12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此,我可以预测2009年考研政治试题可能会考的分析题中涉及的时事:①利用11月15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内容作为材料考查金融危机问题;②利用11月4日在台北举行的海协会与海基会领导人会谈内容作为材料考查两岸关系问题。)

  4.国内外事件考查的分值分布都不同,但一般侧重于国内

  大纲规定"形势与政策"的分值一般是10分左右,通过对2001-2008年真题考查"形势与政策"的客观题(即选择题)的分值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客观题总分一般保持7-10分左右,每年考查国内与国际事件的分值分布都不同,但是考查的重点一般侧重于国内,且考查的国际事件大都与中国有关系。

 二、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2007年1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

  2007年11月

  1日,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

  8日,第62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5日定为国际民主日。

  14-16日,朝韩总理举行会谈。本次会谈将集中讨论如何履行韩朝首脑今年10月共同发表的《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等问题,而经济合作将是主要议题。会后双方签署了①《南北总理会谈协议》、②《关于西海和平合作特区促进委员会的协议》和③《关于设立和运营南北经济合作共同委员会的协议》。

  15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该书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②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是:①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②中共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③中共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方式是: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②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这是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对各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1日,出席第三届东亚峰会的16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

  25-27日,胡锦涛与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谈。胡锦涛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法关系,始终把对法关系置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和推进中法关系。中方愿与法方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共同谱写中法友好的新篇章:①进一步深化两国政治关系,增进战略互信;②进一步加强国际多边合作,共同应对挑战;③进一步拓展两国经贸合作,共享发展机遇;④进一步丰富人文领域交流,弘扬友好传统。

  26日,"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7日,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并表示将努力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达成内容广泛的和平协议。

  ★28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希望中欧双方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加强战略互信,着眼大局,把握未来;②扩大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③双方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处理双方关系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扩大共识,缩小分歧,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内外环境。温家宝指出,中欧双方走过了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历程,实现了中欧关系跨越式发展:①各种对话与磋商机制逐步完善,互信日益增强;②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关注点已从双边向地区和多边领域扩展;③经贸关系日趋密切,相互之间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④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发展,中欧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日益牢固。温家宝指出,十年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主要经验是:①双方高度重视并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欧关系;②积极支持彼此的发展,并将对方的发展视为机遇而非威胁;③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对话与磋商机制,为双方加深和拓展合作提供了充分条件;④照顾彼此关切,形成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的共识。温家宝就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提出建议:①保持高层密切交往,充分利用现有对话机制,及时就双边和全球性问题交换意见;②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妥善处理好双方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中方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③本着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加快推进中欧伙伴合作协定谈判工作;④尽早制订科技合作共同计划和签署教育交流合作协定,落实文化对话与合作工作计划;⑤加强气候变化、能源、环保领域务实合作。

  30日,俄罗斯总统新闻局宣布,普京总统已签署有关俄联邦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法案,法案于当年12月12日正式生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