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是非判断题
1、狭义的课程概念包括了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
2、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的系统。( )
3、选修课程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与非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划分主要根据与培养目标的相关程度。( )
4、公共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等。( )
5、“拼盘式”课程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类的学科课程。( )
6、“拼盘式”课程着眼于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套餐式”课程侧重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
7、实践性课程是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
8、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 )
9、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整体性和有序性。( )
10、课程计划纵向的系统性是指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联系及完整性。( )
11、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教学法的要求等。( )
12、大学教学应反映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本科教学的教科书应尽量体现研究的新进展和争议。( )
13、我国高等教育常用的组织形式有: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其中讲授、讨论、习题课属于课堂理论教育;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则是实践性教育。( )
14、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 )
15、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16、生产实习的内容涵盖整个专业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理论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以获得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
17、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某一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后进行的。( )
18、语言是人们在意识交流时所采用的信息的抽象形式。( )
19、模型往往突出反映原形的主要特征,剔除了非主要特征。( )
20、信息的选择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而有选择地采用某种信息形式种类的问题。( )
21、合作教育学强调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学习压力。( )
二、单项选择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概念的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苏格拉的 D、赫尔巴特
2、作为“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的课程是( )
A、公共课 B、基础课 C、专业基础课 D、专业课
3、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划分的依据是:( )
A、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 B、学生修习的必要性 C、课程的基础性 D、课程的内容特点
4、通常与学分制相联系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理论课程 D、实践课程
5、课程计划编制中强调“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指的是。( )
A、课程计划的横向系统性 B、课程计划内容的系统性 C、课程计划的纵向系统性 D、课程计划的顺序性
6、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编制课程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
A、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B、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C、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D、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7、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总学时一般为( )
A、2200学时 B、2000学时 C、1800学时 D、2600学时
8、一般说来,大学本科一门课程每周最好不要超过( )
A、12学时 B、10学时 C、8学时 D、6学时
9、大学本科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以多少为宜( ),其中同一学期难度较大的课程不宜超过4门。
A、5--9门 B、6—8门 C、5—7门 D、4—6门
10、下列选项哪些不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应当坚持的原则 ( )
A、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B、结合专业需要建立严谨的课程体系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D、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