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人工工资低,三是税收优惠。由此可见我们建筑企业也要采取“一手抓一线,一手开辟二线”的策略,一线市场的机遇不能放过,同时密切关注二线城市建筑市场动向,外企将其工厂、加工基地向二线城市转移,必须建造厂房、办公楼和宿舍,对建筑企业来说都是商机。
第四,灾后重建市场巨大。汶川地震后各地援建的活动板房毕竟是过渡性的,据统计,四川省在今后几年要新建450万套房屋和数千所医疗机构,所需资金巨大。国家有关部门透露说,我国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灾后重建——资金有保证,灾后重建市场将成为整个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
第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客观地说,当前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非常必要的,要达到新农村的要求,就有许多建筑项目要完成,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项目建设,很多都离不开建筑业。这些“农”头项目,据专家估算,总量需18万亿元资金,尽管目前还有大量缺口,但随着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各类社会资金都向建设新农村注入的话,建筑业企业完全有可能大有作为。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未来10年中国建筑业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三大举措推动江苏建筑业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建筑业每年总产值都以20%以上的速度发展,出现了一批百亿元的县市和百亿元的企业,成为全国同行公认的建筑大省。今年1~9月份江苏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970亿,同比增长25%,其中省外完成1750亿,同比增长23%。完成工程结算收入3240亿,同比增长25%,三季度末结算收入占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5%,这在过去是很少有的。实现利润102亿,同比增长30%。由此不难看出利润增长高于产值增长,这反映江苏省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建筑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比如,苏北建筑施工企业中高资质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总体实力不强,影响了地区建筑业的发展。还有些企业至今还处于政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局面。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江苏省建筑业从200多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再增加到当前的400多万人,加上大量使用外省人员培训工作又跟不上,技经人员所占比例下降,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稀缺。当前能真正挑大梁的一、二级建造师、涉外人才等十分紧缺。
二是建筑市场不规范。垫资、压价、拖欠工程款、各类保证金过滥。一些业主不讲诚信。盲目压缩工期等现象相当普遍。建筑企业挂靠或者出卖资质,监理以及招标代理等中介组织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使得违法的转包、分包现象广泛存在。
三是质量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县级建筑质安机构人手少经费缺,人员的安全技能不能满足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许多农民工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
四是外部环境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比如,由于招投标在政策导向上的问题,许多中标价已经严重脱离与违背了市场价格体系,中标价更多是照顾了业主的利益,损害了施工方的利益;施工定额调整不仅滞后而且很难到位;税收征管方式不尽合理,税率偏高,预征的方式全省也不尽相同。比如对劳务企业也按照营业额征税,一个工程收出一点几个工程的税来,显然是不合理的。
五是管理模式仍然粗放。当前江苏省建筑业大多数企业不能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管理,粗放式经营必然导致成本控制不精细,一方面使得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造成材料浪费,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按照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江苏省建管局准备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第一、加快转变建筑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就是,调整优化全省建筑业产业结构。主要从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结构,加快建筑企业上市步伐。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现代化,进入高附加值建设领域等方面做工作;创新全省建筑业发展模式。主要从提高全省建筑业集约化水平,用投资来丰富全省建筑业的发展内涵,坚持产业的协同带动以及抓好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升全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努力培养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加大培养和引进建筑业人才工作的力度,以及发挥高等级资质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争取在研发中心建立、工法和专利申报等方面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推进全省建筑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企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尽快地扶持苏北地区企业走出建筑业的洼地。注重改善建筑业从业人员民生问题。尽快把建筑业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建立从业人员的法律援助体系,维护他们的合法效益。
第二、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首先要认真落实江苏省政府83号文件,用“双担保”来杜绝“双拖欠”。“双担保”是指业主支付担保制度和企业履约担保制度。现在我们只有企业履约担保制度,没有业主支付担保制度,资金不足照样开工,从源头上产生拖欠。还有,积极推动清理规范各种收费、保证金,规范税收征收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三是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定额水平,减少企业政策性亏损。并且尽快制定建筑工程优质优价政策,鼓励企业为社会创更多的优质工程。第四是积极搭建银行和企业合作的平台,增强建筑企业的融资能力。
第四、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一是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建设,把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安全工作统一纳入行业管理。招商引资项目经常“先上车后买票”,最后“不买票”的现象越演越烈,无法管理,一旦出了安全事故,根据问责制还是要承担责任,所以还必须把这项工作管理到位。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行业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