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同学是魏老师班的数学科代表,数学成绩遥遥领先,考试题量越大,难度难大,他数学成绩比第二名领先的幅度就越大。
但两次期末考试总成绩,他都排在中等,原因是他不愿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尽管数学成绩领先,但期末试题,难度不大,他比人家高不了几分,而不愿学的科目,每科拉下十来分,总分就要丢掉四五十分。
他很苦恼,快到期末复习了,来找魏老师想办法。魏老师问他:“过去你怎样复习?
他说:“我平时上政治课、历史课时,不感兴趣,总想,头期末考试再背也来得及。但到复习时,数学和政治一比,还是愿意做数学题,数学题做起来常常忘记了时间,不愿学的政治、历史什么的就没时间学了。”
“问题就出在你这种复习方法上。”魏老师说:“你这是截短补长法。本来你的短科已经很短了,你又截去一段。你的长科数学已经遥遥领先,参加全市竞赛已多次获奖,仅*平时学,期末不复习,成绩领先也没问题。你就是天天复习数学,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也不会比别人多出几分,原因是期末试题较浅。中上同学认真答题都会在90分以上,你不复习能得100分,全力复习数学还是100分。”
“至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些弱科,你平均还不到60分,这些科目总复习容易见效,你干脆把数学复习时间全部分在这'四门短科'上,以你的智力,集中半个月时间,复习这四科的重点难点,每科达到80分以上,应该没问题。”
孙伟听了觉得有理,制订了复习计划,并且强化了及时检查。期末考试,他信心百倍进考场。成绩公布,他的四门短科总成绩共提高85分,数学得了98分,为班级第二,仅比第一名少一分。这样算来他的七科总成绩比上学期提高了84分。在班级的名次由28名提高到第8名。总成绩的提高,激发了孙伟学习政治、历史的兴趣,后来他上课也愿意听讲了。增强了自信心,学数学的效率也比以前高了。
越是长科越愿学,越是短科越不愿学,这是许多学生爱犯的毛病。其实,优势科目提高成绩都比较难。
人们学习某种技能时,进行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技能进步暂时停顿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期。高原期是暂时极限,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理疲劳、身体不适应、训练步骤不科学、学习方法不合理等。要克服"高原期"不是短时能完成的。
高分的摘取一般都在灵活运用或综合难解的题上,一般同学要在这两方面推进一步是非常困难的。
显然用截短补长的办法,把时间、精力用在自己的"优势科目"上,增加总分不会太多。
至于那些弱科,成绩还处于中下水平,要提高10分或20分就完全可能。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由60分提高到80分的难度,要远远小于由95分提高到100分的难度。
不同意孙伟同学复习"截短补长"的方法,决不意味着赞同"截长补短",即放弃长科的学习,全力以赴去补短,那样同样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导致失败。
事实上,也有因"截长补短"而总成绩下降的同学。
陈军同学数学成绩也属上等,也是政、史、生、地成绩不佳,他见孙伟复习时课外不学数学,史地取得了好成绩,下个学期他也模仿,结果,史地生政四科上升了36分,而数学物理两科却下降了33分,长、短科一抵消,总分虽提了3分,但主科下降,总起来算还是得不偿失。
陈军问魏老师:“和孙伟用的方法一样,为什么效果不同。”“原因在于,你是在截长补短。孙伟的数理基础极扎实,课后不学成绩也不会下降。你的数理分数虽然和他不相上下,但基础没人家牢,不认真复习,等于丢了原来的阵地,再去占新阵地,甚至得不偿失。”魏老师说。
复习时,必须注意扬长补短,弄清自己的"长科"是什么,基础牢固到什么程度,先把长科的阵地守住。
复习短科时,也要用"扬长补短"的办法,先看这个短科中,自己喜欢的、平时学得比较扎实的章节有哪些。见到这些长的"章节",自己便在短科中有了阵地,站稳了脚跟,再去一点点占领自己短的章节的阵地。这样复习,心里才踏实,才会步步为营,节节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