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数学 >

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笔记:从错误中发现闪光点

2008-11-17 
教学笔记:从错误中发现闪光点。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天要面对许多学生的作业,其中也肯定有不少的错误。如何对待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这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深刻性,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说远一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许多资料上都有这样一道试题:

    已知数列{an}与{bn}是等差数列,Sn和S'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和,且Sn∶S'n=(5n+3)∶(2n+7),求a20∶b20.

    我们都知道正确解法是:

    “(a1+a39)=2a20, (b1+b39)=2b20

    a20∶b20=(a1+a39)∶(b1+b39)

    =(a1+a39)×39∶(b1+b39)×39

    =S39∶S'39=(5×39+3)∶(2×39+7)

    =198∶85”

    而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以下解法:

    “因为Sn∶S'n=(5n+3)∶(2n+7),

    可设Sn=k(5n+3) 且 S'n=k(2n+7)  (k≠0)

    a20=S20-S19=k(5×20+3)-k(5×19+3)=5k,

    b20=S'20-S'19=k(2×20+7)-k(2×19+7)=2k,

    a20∶b20=5∶2.”

    答案错了!但上面的解题过程却似乎无懈可击。我没有简单地将其判错就完事,凭直觉,我感觉到这是学生无意中出了一个“考验”老师的难题,如果简单从事,势必让学生失望,至少会让学生感到遗憾,我耐心地寻找其错误原因,通过反复推敲验证,终于发现问题出在

    “因为Sn∶S'n=(5n+3)∶(2n+7),可设Sn=k(5n+3) 且 S'n=k(2n+7)”这一句话上,这种设法虽然可以保证“Sn∶S'n=(5n+3)∶(2n+7)”成立,但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不是n的一次函数,而是n的二次函数,即Sn=na1+n(n-1)d,这样,由“Sn∶S'n=(5n+3)∶(2n+7)”就不能得到“Sn=k(5n+3)且S'n=k(2n+7)”。

    错误原因找到了,到此为止也可以向学生“交代”了,但我没有就此罢休,一个强烈的念头迫使我沿着学生的思路继续下去:既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把上面的设改为:

    “可设Sn=kn(5n+3) 且 S'n=kn(2n+7)”

    (让其满足二次关系)又怎么样呢?算一算:

    a20=S20-S20=20k(5×20+3)-19k(5×19+3)=198k,

    b20=S'20-S'20=20k(2×20+7)-19k(2×19+7)=85k,

    a20∶b20=198∶85.

    结论完全正确!是巧合吗?再对一般情况进行验证,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第二天,我先将错误的解法公布出来让学生思考,学生中一时还没有人能够指出其错误原因,而且用这个解法解题的学生自以为“闯了祸”而不敢抬头。而当我指出错误原因,并公布由这种错误解法演变而得到的正确解法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设为Sn=(kn+c)(5n+3)且S'n=(kn+c)(2n+7)呢?”

    其实,只要注意到Sn的表达式中没有常数项就行了,如果有常数项,则需将比例系数设为kn+c。在这里,关键是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教师的引导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通过这个试题的解法由错误到正确并进一步深化,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思想方法,而且表扬了那几位自以为“闯了祸”的学生及后来继续提问的学生,毫不讳言地说明正是他们的错误“引导”我找到了这种新颖的解法,并鼓励大家能接过老师的思想方法,继续发扬探索精神,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努力。

    特别说明:本文由3COME考试频道(www.reader8.net/exam)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