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英语 >

2009年考研英语考试中心6套题第二套

2008-10-04 
4. 从文章可以推知_______。 [a] 18岁以下做美容手术是明智的 [b] 现在做美容手术要容易 ...

4. 从文章可以推知_______。

[a] 18岁以下做美容手术是明智的

[b] 现在做美容手术要容易得多

[c] 人们往往滥用美容手术

[d] 人们越早做美容手术越好

[精解]本题考查全局事实细节。由38题的分析可知,连医生都不赞同18岁以下的人做美容手术,由此可排除[a]和[d]。第三段第一、二句提到,在英国,外科整形一向被视为富人和名人的专利。但是现在费用大幅度下降,使很多手术都面向大众。第四段首句也提到,在一下午的时间里,病人就可以完成脂肪注射、抽取手术。从技术的层面上也说明了做美容手术的容易可行。因此可知[b]正确。[c]“滥用”一词从文中无从推知。

5.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

[a] 做美容手术的好处 [b] 哪类人应该做美容手术

[c] 美容手术很受欢迎的原因 [d] 做美容手术的坏处

[精解]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全文首句利用数据(10年和400%)说明现在美容手术很受欢迎。第一段分析了人们做手术的心理原因。第二段表面上在谈论做美容手术的年龄,其实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做手术的需求。第三、四段分别从手术费用和技术发展两个角度分析手术越来越普及的原因。因此,[c]是全文主旨的概括。其他项都是文章某一部分涉及的内容,不足以说明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偏概全,不入选。

核心词汇或超纲词汇

(1)be driven(或go)to fantastic(或any/some/great/extraordinary等)lengths(to do sth.)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如:she goes to extraordinary lengths to keep her private life private.(她竭尽全力让自己的私生活不受干扰。)

(2)crave(v.)渴望,热望,恳求

(3)heroic(a.)英勇的,英雄的;非常大的,巨大的

(4)proportionate(a.)成比例的,相应的,相称的,如:increasing costs resulted in ~ increases in prices.(成本增加使得价格相应提高。)

(5)cater for投合,迎合

(6)liposuction吸脂术,-lipo-脂肪,-suc-吸,如:blood sucker吸血者

(7)slope(n.)斜坡,山坡;坡度,斜度

(8)veteran(n.)老兵,老手

(9)deceptively(ad.)具有欺骗性地,骗人地,误导地,如:a ~ simple idea(貌似简单的想法)

(10)low key(a.)低调的,不招摇的,如:their wedding was a very ~ affair.(他们的婚礼办得很低调。)

(11)whet(v.)刺激……的欲望,增强……的兴趣,如:the book will ~ your appetite for more of her work.(你看了这本书就会想读她更多的著作。)

(12)rule out 排除在外,认为不适合

全文翻译

在过去的十年中,像丰胸隆鼻这样最常见的美容外科手术的需求已经增加了400%以上。据汉莫史密斯整形合伙企业的戴维斯博士说,大多数的整形病人并不是追求身体的完美。相反,是一种想看起来比较正常的愿望驱使他们竭尽全力改善自己的外观。“我们渴望的仅仅是让自己看起来比较正常,而正常的标准是被广告媒体和其他的外界压力所界定的。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是被人认可的外观,因此我们觉得必须看起来像那样。”

在美国,人们争论的已不再是整形手术是否正常;而是围绕什么年龄才能动手术。纽约外科医师热拉尔·殷伯建议三十岁左右的人要开始注意“保养”。他说:“等到需要巨大的改变时再做手术的想法是愚蠢的。到那时,你已经浪费了20年的美好光阴,让一切都失去控制了。”但是,殷伯医生也拒绝给18岁以下的人做整形手术。他说:“那些我们认为不够喝酒年龄的人似乎不应该考虑做整形”。

在英国,外科整形一向被视为富人、名人的专利。但是,现在治疗费用相对过去已经大幅度下降,使除了最先进的激光技术外所有的手术都面向大众。主张“面向普通人”的戴维斯博士表示赞同。他说:“我治疗过几个富人和名人,但治疗过的秘书却有一大堆。当然,3000英镑的手术费不是个小数,但它也是一种生活的投资,相当于一个很不错的家庭度假活动一半的费用。”

日趋精妙的脂肪注射和抽取技术使病人在一个下午的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得到治疗,戴维斯博士怀疑这种技术也有助于推动美容手术的普及。然而,正如不久前花了2500英镑做大腿抽脂术的一位女士所承认的那样,成为美容手术的常客是一种温柔的假象。“我做腿部抽脂术,是因为它困扰我很多年。但是去诊所既不招摇又非常有效,它增加了我的兴趣。现在,我认为只要负担得起,我不会排斥任何可能有效的手术。”

part b

directions: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 some sentences have been removed. for questions 41-45,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rom the list a-f to fit into each of the numbered blank. there is one extra choice that does not fit in any of the gaps. 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 1.(10 points)

theories of the value of art are of two kinds, which we may call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the first regards art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art as means to some recognized moral good, while the second regards them as valuable not instrumentally but as objects unto themselves. it is characteristic of extrinsic theories to locate the value of art in its effects on the person who appreciates it. (41) .

the extrinsic approach, adopted in modern times by leo tolstoy in chto takoye iskusstvo? (1896; what is art?), has seldom seemed wholly satisfactory. philosophers have constantly sought for a value in a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is unique to it and that, therefore, could not be obtained from any other source. the extreme version of this intrinsic approach is that associated with walter pater, oscar wilde, and the french symbolists, and summarized in the slogan “art for art’s sake.” (42) .

between those two extreme views there lies, once again, a host of intermediate positions. we believe, for example, that works of art must be appreciated for their own sake, but that, in the act of appreciation, we gain from them something that is of independent value. (43) .

the analogy with laughter—which, in some views, is itself a species of aesthetic interest—introduces a concept without which there can be no serious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art: the concept of taste. (44) .

similarly, we regard some works of art as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and others as not. in articulating this judgment, we use all of the diverse and confusing vocabulary of moral appraisal; works of art, like people, are condemned for their sentimentality, coarseness, vulgarity, cruelty, or self-indulgence, and equally praised for their warmth, compassion, nobility, sensitivity, and truthfulness. (the same may apply to the object of natural beauty.) clearly, if aesthetic interest has a positive value, it is only when motivated by good taste; it is only interest in appropriate objects that can be said to be good for us. (45) .

[a] thus a joke is laughed at for its own sake, even though there is an independent value in laughter, which lightens our lives by taking us momentarily outside ourselves. why should not something similar be said of works of art, many of which aspire to be amusing in just the way that good jokes are?

[b] all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art tends, therefore, to turn from the outset in the direction of criticism: can there be genuine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rt, a genuine distinction between that which deserves our attention and that which does not? (and, once again, the question may be extended to objects of natural beauty.)

[c] art is held to be a form of education, perhaps an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in this case, it become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there might not be some more effective means to the same result. alternatively, one may attribute a negative value to art, as plato did in his republic, arguing that art has a corrupting or diseducative effect on those exposed to it.

[d] artistic appreciation, a purely personal matter, calls for appropriate means of expression. yet, it is before anything a process of “cultivation”, during which a certain part of one’s “inner self” is “dug out” and some knowledeg of the outside world becomes its match.

[e] if i am amused it is for a reason, and this reason lies in the object of my amusement. we thus begin to think in terms of a distinction between good and bad reasons for laughter. amusement at the wrong things may seem to us to show corruption of mind, cruelty, or bad taste; and when it does so, we speak of the object as not truly amusing, and feel that we have reason on our side.

[f] such thinkers and writers believe that art is not only an end in itself but also a 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of itself. they also hold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rt as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it is necessary to put aside all interests other than an interest in the work itself.

答案

41.c 42.f 43.a 44.e 45.b

试题精解

41.[精解]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上下文内容的衔接。

本题空格出现在第一段末。第一段前两句提出了两种艺术价值理论:外在理论和内在理论。空格处的上一句,即第三句和空格处后的第一句,即第二段第一句都是对外在理论的讨论。所以,空格处的内容应该与上下文一致,也对外在价值理论予以讨论。选项[c]是关于艺术对于艺术欣赏者的影响,属于外在价值理论的观点,且恰好是对其上一句的阐释。

42. [精解] 本题考核知识点:上下文内容的衔接 段落主题 指代词的理解。

本题空格出现在第二段末。从上文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开始由对艺术外在价值理论的讨论转入对艺术内在价值理论的讨论。从下文来看,紧接空格处的第三段第一句指出:这两种极端理论之间还有一些折中的观点。所以,空格处内容肯定是对内在价值理论的讨论。[f]为合适选项。且其中的such thinkers and writers恰好指上文提到的 walter pater, oscar wilde and the french symbolists,上下文之间衔接自然。

43. [精解] 本题考核知识点:上下文内容的衔接 段落主题。

本空格的上文指出: 艺术外在价值理论和艺术内在价值理论之间存在着折中的观点:对于艺术的欣赏应该基于艺术本身(内在),而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则会有独立价值的东西(外在)。下文中提到:这种和笑声的类比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价值。所以,空格处必定是利用“笑声”来类比折中的艺术价值理论。[a]说明:笑声是因为笑话本身的可笑(内在),但笑声又有其独立的价值——点亮我们的生活(外在价值)。恰好符合上下文的衔接,为正确选项。

使用不健康网络可能有损心理健康

internet use appears to cause a declin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ccording to research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even people who spent just a few hours a week on the internet experienced mor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an those who logged on less frequently, the two-year study showed. and it wasn’t that people who were already feeling bad spent more time on the internet, but that using the net actually appeared to cause the bad feelings.

researchers are puzzling over the results, which were completely contrary to their expectations. they expected that the net would prove socially healthier than television, since the net allows users to choose their information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he fact that internet use reduces time available for family and friends may account for the drop in well-being, researchers hypothesized. faceless, bodiless virtual communication may be less psychologically satisfying than actual convers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formed through it may be shallower.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exposure to the wider world via the net makes users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but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is is not about the technology; it’s about how it is used, says psychologist christine riley of intel, one of the study’s sponsors. it really points to the need for considering social factors in terms of how you desig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for technology.

参考译文:

根据卡内基麦伦大学的研究,使用因特网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程度下降。

两年的研究表明,上网次数多的人与较少的人相比,即使是一周仅上网几小时也会经常地感觉到沮丧和孤独。这不是说已经有不良感觉的人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是说使用因特网似乎确实诱发了人们的不良感觉。

研究人员对这些结果困惑不解,因为这与他们的预料截然相反。他们预测,和看电视相比,从社交角度来说,上网可能更健康一些因为网络允许使用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

研究者推测说,实际情况是上网使网民减少了和家人及朋友共度的时光,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和面对面的交谈相比,这种见不着面、看不见人的“虚”的交流可能会使人从心理上缺乏满足感。人们通过这种交流结下的友谊也不会太深。还有一种可能是,网民通过因特网所了解到的广阔世界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那么满意了。

“然而,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这与技术本身是无关的,问题在于如何使用因特网。”这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心理学家、英特尔公司的克里斯廷·赖利说,“这的确表明在考虑从技术上如何设计应用和服务时有必要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

重点单词:

1、available 可利用的,可支配的;

例句:the swimming pool is available only in summer.

这个游泳池只在夏天开放。

2、contrary to 与……相反

例句:what you are doing now is contrary to the docotor’s advice.

3、hypothesize 假设,假定;

4、virtua [电脑]虚拟的,虚的;对于这个词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

faceless, bodiless virtual communication may be less psychologically satisfying than actual convers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formed through it may be shallower.

文中virtual communication对应着后面的actual conversation,又有than,可以想到这是两个对应的反义词。

5、actual 现实的;

6、exposure to 暴露,(文中引申为了解)

例句:the paint came off as the result of exposure to the rain.油漆因受雨淋而剥落。

7、sponsor 发起者,主办者,赞助者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2009年考研英语大纲刚刚发布,我们今天邀请的专家是海天学校考研英语辅导专家任丽卿,您好跟大家打声招呼吧?

任丽卿:大家好。

主持人:今年的大纲我们知道在形式上没有变化,在内容上有没有细节需要大家注意呢?

任丽卿:考研大纲没有形式上的变化,还是维持我们原来的大纲考题题型、考试模式、测试的知识。但是近几连的考题来看细节内容还是有一定变化的,这不仅仅体现了大纲日趋成熟,渐渐固定,同时也体现考题难度稳中有升这一特点。

考生准备的时候也不要特别的害怕难度的提高,它会循序渐进地提高,不会对考生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考生应该有一定的准备,对词汇的掌握一定要做到更加的精细、到位,对词汇和词汇之间的关系,词汇的搭配、使用等知识应该更加的关注。

主持人:我们知道大纲里面第一部分是完形填空,完形填空这部分有没有一些好的答题技巧呢?

任丽卿:完形填空作为我们新大纲改革之后测试题里的第一种考试题,它应该属于我们常见的概念题,所以复习完形填空时要全面关注英语语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把握。首先大纲明确规定完形填空的考核的偏重点包括词汇的应用,语言结构的把握,词汇搭配关系,及篇章结构,所以同学们准备完形填空时还是应该从以上方面为侧重点。

主持人:大家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那么对于阅读理解都有那些题型呢?

任丽卿:“得阅读者得天下”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说法,大家应该明确的是,我们的阅读题在考研里占60分,这60分的阅读题分为三大类型,即:a节、b节、c节,a节就是在四六级的传统阅读题型,也就是四选一;b节是大纲修订改革之后新增题型,叫做阅读理解,它又分为四类替代题型,c节是我们熟悉的英译汉,准备的时候要针对这60分的方方面面进行复习和准备,不仅要重视传统阅读题的复习,同时也要注意阅读b节、c节的复习。b节是四中考试题的类型也是需要同学们渐渐地熟悉,力求把握的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

主持人:阅读题它有没有自己的命题原则和规律呢?

任丽卿:肯定有的,我们传统阅读题大家比较熟悉了。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传统阅读题形式上还是我们过去的考题形式,但这几年难度稳中有升,所以越来越多侧重推理题、中心大意题及侧重推理判断,我们的传统阅读题型的细节题也依然保持我们的考试类型之一,但侧重了推理及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核,而且侧重了对上下文、语言、信息关联性的考核,不仅考核对一句话的理解,更多考核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贯,该句子跟其他语言信息之间的关联,该词汇与其他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更是我们考研阅读题的侧重趋向。

主持人:您刚才说考试阅读题难度是稳中有升,意思是难度会有上升是吗?

任丽卿:是的,稳中有升是形势所迫,我们的科技在跟国际接轨,我们对于研究生的英语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意料之中的发展趋向,但是对考生来说,大家不会直接感觉到大起大落的难度变化,它会光滑地过度,渐渐发展趋于完善的,所以考生不必要过多地顾虑。

主持人:接下来的题型是作文题,有大作文和小作文,您跟我们说一说小作文今年有可能考哪种题型?

任丽卿:小作文按照大纲说明,依然保持了往年的考试题型及要求考生有能力书写各种类型的应用文,包括各种书信、甚至便条一些报告等等,但是从考试形式来说,同学们还是要侧重准备各种书信类的应用文,因为书信一个它覆盖面比较广,类型也是比较丰富,准备书信类应用文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现象,一些应用文常用的核心句式结构,等语言知识在其他类的应用文写作中都可以共享。也可以说准备书信类的作文,应用文可以同时涵盖我们其他类型的写作方式,大家在考前当然要做全面的准备,背其他的题型书写的格式要进行适当的了解,我们的信息表达方式,我们的语言知识都可以共享的。

主持人:我们大作文今年是不是今年依然以准备图画为主呢?

任丽卿:对,图表、漫画作文应该是我们的主导题型,因为从考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言,给考生一个场景更有利与考生的自我发挥,更有利与我们考试组织者来测评考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使我们的作文更有时代感,更跟我们的考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包括一些考生的社会价值观,包括一些对社会的问题理解认识及观点,包括对社会方方面面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一类的作文考核学生学生相关的表达能力。因为它比较合理,同时也恰好符合我们大纲所提出的要考核考生这样的能力,就是写一些记叙文和一些描述性的文章、议论文这一类文章的能力,这是图表漫画作文这一类型的考试也是相对固定的作文考题形式。

主持人:那么对于作文应该如何复习呢,如何准备作文?

任丽卿:我觉得对作文的准备和复习应该分两个环节,第一首先要熟悉我们考研常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话题,我们社会的热门话题,接近我们大学生思维,接近我们大学生所关心的信息、内容的一些话题,根据历年的考题我们可以归纳几个社会侧面,有关这些社会侧面的语言信息、语言知识大家应该分类记忆,比如说涉及社会问题的环保问题、或者是社会青年一代的社会价值观,可能涉及到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甚至包括大城市的发展,交通问题,人口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等等,热点话题的词汇要进行分类积累,在掌握基本词汇的前提下,我们再去掌握书写各种体裁、题材、掌握各类作文的篇章和构成方式,渐渐培养正确的谋篇布局思路。

主持人:您上次来到我们访谈的时候,您提到记单词应该掌握核心词汇,对同学们来说哪些词汇是核心词汇如何把握呢?

任丽卿:上次谈到了考生们都在关心的词汇掌握和记忆问题,我们核心词汇一般是大纲里面高频出现的词汇,我们大纲的5500词汇中的核心词汇,就是我们在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时高频率出现的词汇,我们当做核心词汇,对核心词汇的把握和对于大纲词汇的记忆,希望同学们能把词汇放在适合于考研难度的语言信息中、语言文章中去记忆,不仅记忆了词汇的含义,而且掌握了词汇的用法,同时你使所记住的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恰恰是符合考研题型的中所需要的,这样就提高了大家记忆词汇的作用,通过掌握词汇得到的语言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比如说同学们广泛使用的,我主编的《考研英语时文阅读180篇》,我们的时文阅读都是选自考研题常出的语言信息材料,我们有阅读解析,我们专门设了两个栏目,大纲词汇的他拓展记忆和高频词汇的融会贯通,同时为大家举的书中的例句都是考研题原汁原味的例句,这样更有利于同学们把记忆词汇和应对考研测试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持人:我们知道大纲对语法没有特别的要求,针对考研来说,大家的语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比较适合考研呢?

任丽卿:考研没有专门设任何考试题型、测评语法知识的掌握,但是实际上我们考研的任何题型都要涉及语法,我们完形填空要求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句式结构,更为突出的是,我们的翻译题,阅读c节,这几年的趋向是越来越侧重考核,结构偏长、偏难的句子的翻译,这就说明尽管我们在考题中不出现专项的语法考试题型,但如果你对语法结构的掌握不够熟悉,就达不到翻译的速度也达不到翻译的准确性,所以大家要注重语法的学习,其实在高中英语中已经覆盖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在复习中进一步融会贯通,就可以达到考研语法的要求。

主持人:我想请您说一下我们大纲总体上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有一个什么样的导向呢?

任丽卿:我们这几年来大纲不断进行修订,日趋完善,渐进成熟,相对固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切地领悟到我们的考研大纲进一步强调考核英语语言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两个核心特点,一致性指的是英语语言篇章所要求的中心思想一致;核心内容一致;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致;作者的写作风格一致,这四个一致才能使得文章有严密的逻辑性,具有显著突出的主题思想,同时也集中反应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特点。连贯性主要是指英语语言文章的构成要求篇章的首尾呼应,段落之间严密的起承转合,代词指代协调和连贯,以及句子和句子之间相互补充、互相解释说明、互相支持的连贯效果。

所以英语语言大家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关系,句子之间意义的关联,以及我们文章的首尾呼应,所达到的连贯效果。正像我们考研大纲里所要求的那样,考核考生对英语语言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掌握,同时也要考核考生要通过这些现象,达到对中心思想更好地理解,对句子和句子之间关联信息更好地掌握等能力。

主持人:最后老师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我们正在考研的同学们说呢?

任丽卿:我想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学习,要脚踏实地当好学生,一定可以当一个成功的学生,那就是未来的研究生,我想考生还是实实在在从语法、词汇、篇章特点,以及英语语言的一致性、连贯性等方面来复习考研。我觉得考研正确的方法,熟练之后就会变成技巧即熟能生巧,绝对不是投机取巧,我们考研的知识怎样才能有效地搬到考场上呢?那就是我们学到规范、地道的知识,不存在什么歪门邪道。

主持人:非常感谢任老师,这期节目就是这样,感谢大家的收看。

第二套试题

section ⅰ use of english

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text. choose the best word(s) for each numbered blank and mark a, b, c or d on answer sheet 1. (10 points)

valentine’s day may come from the ancient roman feast of lupercalia. __1__ the fierce wolves roamed nearby, the old romans called __2__ the god lupercus to help them. a festival in his __3__ was held on february 15th. on the eve of the festival the __4__ of the girls were written on __5__ of paper and placed in jars. each young man __6__ a slip. the girl whose name was __7__ was to be his sweetheart for the year.

legend __8__ it that the holiday BECame valentine’s day __9__ a roman priest named valentine. emperor claudius ii __10__ the roman soldiers not to marry or become engaged. claudius felt married soldiers would __11__ stay home than fight. when valentine __12__ the emperor and secretly married the young couples, he was put to death on february 14th, the __13__ of lupercalia. after his death, valentine became a __14__. christian priests moved the holiday from the 15th to the 14th—valentine’s day. now the holiday honors valentine __15__ of lupercus.

valentine’s day has become a major __16__ of love and romance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ancient god cupid and his __17__ into a lover’s heart may still be used to __18__ falling in love or being in love. but we also use cards and gifts, such as flowers or jewelry, to do this. __19__ to give flower to a wife or sweetheart on valentine’s day can sometimes be as __20__ as forgetting a birthday or a wedding anniversary.

1.[a] while [b] when [c] though [d] unless

2.[a] upon [b] back [c] off [d] away

3.[a] honor [b] belief [c] hand [d] way

4.[a] problems [b] secrets [c] names [d] intentions

5.[a] rolls [b] piles [c] works [d] slips

6.[a] cast [b] caught [c] drew [d] found

7.[a] given [b] chosen [c] elected [d] delivered

8.[a] tells [b] means [c] makes [d] has

9.[a] after [b] since [c] as [d] from

10.[a] ordered [b] pleaded [c] envisioned [d] believed

11.[a] other [b] simply [c] rather [d] all

12.[a] disliked [b] defied [c] defeated [d] dishonored

13.[a] celebration [b] arrangement[c] feast [d] eve

14.[a] goat [b] saint [c] model [d] weapon

15.[a] because [b] made [c] instead [d] learnt

16.[a] part [b] representative[c] judgement [d] symbol

17.[a] story [b] wander [c] arrow [d] play

18.[a] portray [b] require [c] demand [d] alert

19.[a] keeping [b] disapproving[c] supporting [d] forgetting

20.[a] constructive [b] damaging [c] reinforcing [d] retorting

答案

1. b 2. a 3.a 4.c 5.d 6.c 7.b 8.d 9.a 10.a

11. c 12.b 13.d 14.b 15.c 16.d 17.c 18.a 19d. 20. b

总体分析

本文介绍了情人节的由来。

第一段介绍情人节的前身牧神节以及该节日里抽签选恋人的庆祝活动。

第二段介绍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一位罗马牧师。

第三段指出情人节已经成为爱的主要象征。

试题精解

1.[精解]本题考查连词用法辨析。空格处填入的连词应反映空格所在分句和下一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四个选项,while表时间或让步,意为“当……的时候”或“虽然,尽管”;when表时间,意为“当……的时候”;though表让步,意为“尽管,虽然”;unless表条件,意为“除非”。根据文意,两个分句之间是时间关系,因此需要在while和when之间选择。when既可指一段时间,也可指一个时间点,既可表示持续的动作,也可表示一时性的动作;while则只能表示持续性的动作或状态。如:when she comes,(指一个时间点,不能用while)i shall tell her to wait for you.(她来的时候我会叫她等你的。)when jim was reading,(指一段时间,可用while)jack was writing.(吉姆阅读的时候,杰克在写东西。)空格所在分句中的动作roamed不是持续性的动作,只能用when,[b]正确。

2.[精解]本题考查短语动词辨析。空格处填入的介词或副词与call构成短语动词,接sb. to do sth.作复合宾语。符合要求的是[a],call upon sb. to do sth.意为“请求/要求某人做某事”,如:we call on every friend to support the plan.(我们请求每一位朋友支持这项计划。)call back意为“回电话;叫(某人)回去”,如:she was about to leave when her secretary called her back.(她正要离开突然秘书叫她回去。)call off意为“取消,停止进行”,一般接sth.作宾语,如:call off a deal/trip(取消交易/旅行)。call away意为“叫走,叫到别处去”,如:he was called away by his friends.(他被朋友叫走了。)

3.[精解] 本题考查固定短语。不存在in sb’s belief的搭配,所以首先排除[b]。其它项构成的固定搭配是:in sb.’s/sth.’s honor意为“向……表示敬意”,其形式也可以是in honor of sb./sth.,如:a ceremony in honor of those killed in the explosion(为纪念爆炸中的死难者所举行的仪式)。in sb’s hands意为“受某人照料,被某人控制”,如:the matter is now in my lawyer’s hands.(这件事现在由我律师处理。)in sb’s way意为“以某人特有的方式”或“挡某人的路”,如:she does love you in her (own) way.(她的确是以她特有的方式爱你。)you’ll have to move—you’re in my way.(你得挪一挪,你挡了我的路。)根据文意,应选[a],表示“向他(即,牧神卢帕克斯)表示敬意”。

4.[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从空格所在的句子起到本段末为一个意群,其内容是关于抽签选恋人的活动。由本段末句的name可知,本题应选[c],表示“女孩的名字被写在纸上”。其它项,[a]问题,[b]秘密,[d]意图,都不符合上下文文意。

5.[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空格处填入名词,与of paper搭配。rolls of sth.意为“卷”,如:rolls of carpet/film(几卷地毯/胶卷)。piles of sth.意为“成堆的东西”或“大量的东西”,如:piles of dirty washing(成堆待洗的脏衣服),piles of work(大量的工作)。works意为“著作,作品;工厂”,不与paper搭配。slip本身意为“纸条,便条,小纸片”,它常与of paper搭配,还是表示“纸条”。由于下文即本段倒数第二句出现了a slip,根据文意,应选[d]。

6.[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选项为四个动词的过去式形式。cast意为“(用力)投,掷,抛”,如:cast anchor(抛锚);catch意为“接住,拦住;捉住”,如:catch the keys as they fall(接住掉下来的钥匙),catch mice(捉老鼠);draw意为“抽(签,牌),抓(阄)”,如:he drew the winning ticket.(他抽到中奖彩券了。)find意为“发现”。根据文意,应表达“年轻男子从中抽出纸条”的含义,因此选[c]。

7.[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选项为四个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与was构成被动式。give意为“给”;choose意为“选择”;call意为“呼叫”;deliver意为“递送,传送”。由上文可知,“年轻男子抽出了写有女孩名字的纸条”,因此女孩的名字是被“选中”,[b]正确。

8.[精解]本题考查习惯搭配。legend has it意为“据传说”,后面接宾语从句,是it替代的内容。又如:legend has it that the lake was formed by the tears of a god.(据传说这个湖是一位神仙的眼泪积聚而成的。)因此,本题选[d]。

9.[精解]本题考查介词辨析。空格处填入一个介词,后面接名词短语a roman priest,过去分词named valentine作后置定语修饰priest。[a]after意为“模仿,依照”,如:we named the baby after her grandmother.(我们以婴儿祖母的名字给婴儿取名。)该用法符合文意,空格所在句子相当于valentine’s day was named after a roman priest。其它项虽然都可作介词,since“自从”,as“作为”,from“从”,但不符合文意。

10.[精解]本题考查动词辨析。空格处填入的动词需接不定式的复合结构,即,sb. not to do sth.作宾语。符合要求的只有[a],order sb. to do sth.意为“命令/指挥/要求(某人做某事)”,如:the Officer ordered them to fire.(军官命令他们开火。)从含义上判断也只有[a]正确。

其它项动词的用法:plead的搭配是plead with sb. to do“恳求(某人做某事)”,如:she pleaded with him not to go.(她恳求他不要离开。)envision意为“展望,想象”,一般只接sth.作宾语,如:envision an equal society(向往一个平等社会)。believe意为“相信”,可接sb.,sth.或从句作宾语,但不接不定式,如:i don’t believe you.(我不相信你的话。)don’t believe a word of it.(千万别相信那些话。)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the earth was flat.(人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平的。)

11.[精解]本题考查固定结构。would rather... than...意为“宁愿……而不愿”,rather和than后都接省略to的不定式,如:s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lose the children.(她宁愿死也不愿失去孩子们。)因此[c]为正确项。[a]other只能作形容词或代词,表示“别的,其他的”或“另一个人或事”,放入空格中不符合语法。[b]simply(仅仅)和[d]all(全部,都)可作副词,放入句中只能修饰stay home,而与后面的than无法呼应。

12.[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选项中的四个动词分别是:dislike“不喜欢,厌恶”;defy“藐视,挑衅”;defeat“击败”;dishonor“使……蒙羞”。上文提到,“国王禁止士兵结婚”,而下文则提到,“瓦伦丁秘密让年轻人成婚”。显然,这是“藐视国王”的做法。正确项是[b]。

13.[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空格部分“the of lupercalia”与上文“february 14th”是同位语的关系。lupercalia一词在第一段首句中出现,指“牧神节”。第一段第三句提到该节日的时间是2月15日。因此2月14日是该节日的前夕,故本题应选[d]eve。celebration意为“庆祝”;arrangement意为“安排”;feast意为“节日;宴会”。

14.[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由下文可知,牧师们设定了一个专门的节日来纪念瓦伦丁,而不再纪念牧神。可见瓦伦丁变成了一个“圣人”,而不是“山羊”,“模范”或“武器”。因此,正确项是[b]saint。

15.[精解]本题考查固定短语。空格处填入的词与介词of搭配,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valentine和lupercus。[a]和[c]与of构成介词短语:because of意为“因为”,后面一般接原因,如:we win the game because of his participation.(由于他的参与,我们赢了比赛。)instead of意为“代替,而不是”,如:i gave him advice instead of money.(我给了他忠告,而不是钱。)[b]和[d]则构成了过去分词短语,(be) made of意为“由...构成”,如:bread is chiefly made of flour.(面包主要由面粉做成。)learn of意为“听到,获悉”,如:i was sorry to learn of your illness.(听说你病了,我感到不安。)从语法和含义上符合要求的是[c]instead。

16.[精解]本题考查名词辨析。[a]part作可数名词时,意为“部分,片断,一点”,[b]representative意为“代表”,这两个词都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we have done the difficult part of the job.(我们已完成了工作的困难部分。)the tiger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at family.(老虎是猫科动物的典型。) [c] judgement作可数名词时,意为“看法,意见,评价”,如:he refused to make a judgement of the situation.(他拒绝对形势作出评价。)symbol意为“象征”,如:white is a symbol of purity.(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由下文可知,人们通过情人节的一些举动来表达爱意,因此它是爱的象征,应选择[d]symbol。

17.[精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god cupid 指“爱神丘比特”,他手持具有爱情魔力的弓箭,被其射中者将坠入情网。因此本题应选[c]arrow。另外,从搭配上看,[a]story“故事,叙述”和[d]play“游戏,玩耍,比赛”都不与介词into搭配。[b]wander可与into搭配,意为“闲逛,游荡,流浪(进入某地)”,如:cows and goats sometimes wander into minefields, getting killed.(母牛和山羊有时游荡到矿区里而被杀死。)显然,[d]不符合文意。

18.[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空格处填入动词,其主语是“爱神丘比特和他的箭”,宾语是“爱上某人或谈恋爱”。portray意为“描绘,描画;表现”;require意为“需要,要求”;demand意为“要求”;alert意为“向……报警,使警觉”。根据句意,应选[a]portray。

19.[精解]本题考查动词辨析。空格所在句子为全文的最后一句,其主干结构为__19__ to give flowers can be as... as forgetting a birthday。该句中有一个比较结构,因此相比较的事物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首先从语法上看,能接不定式作宾语的只有[d]forget,如:he forgot to pay me.(他忘了付给我钱。)keep一般接动名词作宾语,如:keep smiling(继续保持笑容)。disapprove接of sth./sb.作宾语,如:he strongly disapproved of the changes.(他强烈反对变革。)support接sb./sth.作宾语,如:support a proposal/people with aids(拥护一项提议/援助爱滋病患者)。其次,forgetting一词在下文中也出现,含义上出现了呼应。

20.[精解]本题考查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空格处应填入形容词,构成“as 形容词 as”的同级比较结构。因此,该形容词说明的是上文“在圣瓦伦丁节忘记给妻子或恋人送花”和下文“忘记生日或结婚纪念日”共同的特点。constructive意为“建设性的,有益的,积极的”,如:constructive criticism/suggestion/advice(建设性的批评/提议/忠告)。damaging意为“造成破坏的,有害的”,如:damaging consequences(破坏性的后果)。reinforcing是动词reinforce“加强,充实;加固”的现在分词,retorting是动词retort“反驳,回嘴”的现在分词,一般都不作形容词用。 根据文意,该特点是负面性的,消极的,因此,[b]为正确项。

全文翻译

圣瓦伦丁节(即,情人节)可能源自古罗马的牧神节。当凶猛的狼群在四周游荡时,古老的罗马人请求牧神卢帕克斯来帮助他们。一个向该神表达敬意的节日于2月15日举行。在这个节日的前夕女孩们的名字被写在纸条上并放入罐中。每位年轻的男子都抽一张纸条,被抽中名字的女孩在未来一年中将成为他的恋人。

传说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圣瓦伦丁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瓦伦丁的罗马牧师。国王克劳底斯二世命令罗马士兵不得结婚或订婚。克劳底斯认为结了婚的士兵更愿意留守家中而不是上战场。当瓦伦丁违抗了国王的意愿,秘密让年轻人成了婚之后,他于2月14日即牧神节的前夕被处决。瓦伦丁死后,成了圣徒。基督教会牧师们将这个节日从15日改为14日,即,圣瓦伦丁节。现在这个节日纪念的是瓦伦丁而再不是牧神卢帕克斯。

圣瓦伦丁节在现代世界里已经成为爱和浪漫的一个主要象征。古代的爱神丘比特和他射入爱人心中的箭也许仍然被用来表现爱上某人或谈恋爱。但是我们也使用卡片和礼物,比如鲜花或珠宝来做同样的事情。在圣瓦伦丁节忘记给妻子或恋人送花有时能像忘记生日或结婚纪念日一样糟糕。

text 2

in studying both the recurrence of special habits or ideas in several districts, and their prevalence within each district, there come before us ever-reiterated proofs of regular causation producing the phenomena of human life, and of laws of maintenance and diffusion conditions of society, at definite stages of culture. but, while giving full importance to the evidence bearing on these standard conditions of society, let us be careful to avoid a pitfall which may entrap the unwary student. of course, the opinions and habits belonging in common to masses of mankind are to a great extent the results of sound judgment and practical wisdom. but to a great extent it is not so.

that many numerous societies of men should have believed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evil eye and the existence of a firmament, should have sacrificed slaves and goods to the ghosts of the departed, should have handed down traditions of giants slaying monsters and men turning into beasts—all this is ground for holding that such ideas were indeed produced in men’s minds by efficient causes, but it is not ground for holding that the rites in question are profitable, the beliefs sound, and the history authentic. this may seem at the first glance a truism, but, in fact, it is the denial of a fallacy which deeply affects the minds of all but a small critical minority of mankind. popularly, what everybody says must be true, what everybody does must be right.

there are various topics, especially in history, law,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where even the educated people we live among can hardly be brought to see that the cause why men do hold an opinion, or practise a custom, is by no means necessarily a reason why they ought to do so. now collections of ethnographic evidence, bringing so prominently into view the agreement of immense multitudes of men as to certain traditions, beliefs, and usages, are peculiarly liable to be thus improperly used in direct defense of these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even old barbaric nations being polled to maintain their opinions against what are called modern ideas.

as it has more than once happened to myself to find my collections of traditions and beliefs thus set up to prove their own objective truth, without proper examination of the grounds on which they were actually received, i take this occasion of remarking that the same line of argument will serve equally well to demonstrate, by the strong and wide consent of nations, that the earth is flat, and night-mare the visit of a demon.

1.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henomena mentio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xt is one of _____.

[a] skepticism [b] approval [c] indifference [d] disgust

2. by “but to...it is not so”(line 7)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_____.

[a] most people are just followers of new ideas

[b] even sound minds may commit silly errors

[c] the popularly supported may be erroneous

[d] nobody is immune to the influence of errors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statement “there are various... to do so” (line 17-20)?

[a] principles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re hard to deal with.

[b] people like to see what other people do for their own model.

[c] the educated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errors in their daily life.

[d] that everyone does the same may not prove they are all right.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d the author probably suggest?

[a] support not the most supported.

[b] deny everything others believe.

[c] throw all tradition into trashcan.

[d] keep your eyes open all the time.

5. the author develops his writing mainly by means of _____.

[a] reasoning [b] examples [c] comparisons [d] quotations

答案

1. a 2.c 3.d 4.d 5.a

总体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殊习惯和观念并不一定合理的看法的文章。作者驳斥了认为大家共有的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观点,提倡批判性思维。

第一段:作者指出,在研究中发现特殊的习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某些规律,但它们并非一定是合理的判断和智慧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小心谨慎地看待它们。

第二段:许多传统和习俗的盛行,不足以说明它们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认为大家都说的话是真的,大家都做的事是对的,这是一种谬论。

第三段:在很多领域即使是受过教育的人也无法清楚地理解这一事实,即人们持有的共同观点、形成的共同习俗等不一定正确。

第四段:应在接受某种传综和信仰前对其依据仔细审视,否则会认为谬论也是真理。

试题精解7Q?|q Qh E.4WG$8P(本 文来 源于 3COME考试频道考研一方考研英语 htTP://WWw.reader8.net/exam/]7Q?|q Qh E.4WG$8P

1.作者对文章开头部分所提及的现象所持的态度是_____。

[a] 怀疑 [b] 赞同 [c] 漠不关心 [d] 厌恶

[精解] 本题考查作者态度。可先将[c]项排除,因为既然作者用大量笔墨和精力来描写说明此现象,就证明了作者对于这一现象持的基本态度是关注而不是漠不关心。文章开头部分的ever-reiterated proofs,definite等词可能会误导考生选择[b]项,应注意在这些表示肯定的词语后面有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but。一般情况下,如果首段出现转折性连词,那么转折连词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强调的部分。作者转折指出:在充分强调和这些社会标准条件相关的(bearing on)证据时,我们必须小心谨慎,避免陷入常常误导粗心大意的学生的陷井(entrap the unwary student)。接下来出现了以of course为标志的让步表达:诚然,属于大多数人所共有的观念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判断和实践智慧的结果。但该段末句再次出现but转折指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情况并非如此。依据该段中的逻辑标志词,可判断出作者对此现象并不持完全赞同的观点,排除[b]项。[d]项是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而文中作者表达观点的方式非常隐晦,力求客观。[a]项为正确答案。

2.通过“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第七行),作者暗示_____。

[a] 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一些新观点的追随者

[b] 即使是明智的头脑也会犯愚蠢的错误

[c] 得到广泛支持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d] 没有人能免受错误影响

[精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推理引申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把握but 和so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和所指。其中,but是转折连词,因此这句话的内容应该与前面所述内容意思相反。so意为“这样”,常指代上文所述内容或观点。所以考生应该重点阅读理解它前面那句话,即:诚然,属于人类共有的观念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判断和和实践智慧的结果。那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人类共有的观念和习惯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判断和实践智慧的结果,[c]项是其概括含义,因此为正确答案。[a]项与文章内容无关;[b]项和[d]项是对文意的曲解。

3.下面哪句话在含义上与“这有很多的...去做”(第17至20行)最接近?

[a] 诸如历史和哲学上的原则很难处理。

[b] 人们喜欢看其他人为他们自己的模范都做了些什么。

[c] 受过教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错误影响。

[d] 每个人都做同一件事并不证明大家都是对的。

[精解] 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这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其结构颇为复杂,主干成分是there are various topics。especially in history, law, philosophy做状语,意为“尤其是在历史、法律、哲学方面”。where even the educated people...to do so部分做定语修饰various topics。这个定语从句也是一个复合句,主干成分是even the educated people can hardly be brought to see,句中的 we live among部分做定语修饰the educated people。see后是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其主干结构是the cause why... is by no means necessarily a reason why...,意为“...的原因决不一定非是...的理由”。其中又包含了两个由why引导的定语从句,分别修饰the cause和the reason。整个句子的大意是:对于很多话题,尤其是涉及到历史,法律和哲学方面的话题,即使是我们中间受过教育的人也很难认识到人们持有某种观念或形成某种习俗的缘由决不一定是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换言之,很多人持有的观念或形成的习俗不是必然的。再看该句的上文,即第二段末句提到,有一种谬论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头脑中,认为大家都说的话肯定是真的,大家都做的事肯定是对的。可见,三段首句是延续二段末句的话题展开论述,其中hold an opinion和practise a custom对应上文中的what everybody says和what everybody does。既然是谬论,当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三段首句仍在说明:大家共有的或已有的观点和做法不一定合理。[d]项为正确答案。

在文中,作者提到历史、哲学,是为了说明人们这些方面形成的观点和形成的习俗,并未涉及它们本身的原则处理问题,所以[a]项错误,文中提到,受教育的人也免不了和常人一样有这样错误的认识,但不是更容易受错误影响,[c]项不正确。[b]项与文章内容无关。

4.下述选项中的内容哪个是作者可能建议的?

[a] 支持最不受支持的。

[b] 否定他人相信的任何事情。

[c] 将所有的传统扔进垃圾桶。

[d] 时刻保持注意。

[精解] 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第一段作者提到,大多数人所共有的观念和习惯不一定是合理的判断和实践智慧的结果;第二至三段又提出,认为“大家都说的话肯定是真的,大家都做的事肯定是对的”是一种谬论。文章的最后提到,如果按照上述的推理方式,即大家广泛同意的观点就是对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证明地球是扁的,噩梦是恶魔的来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批驳人们思维方式上走入的误区,建议人们用一种更批判更睿智的态度看待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观点和做法。而并不建议我们彻底放弃传统、在没有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支持或否定事物和观点。[a]、[b]和[c]项属于较偏狭的观点,不入选。

5.作者采用了何种方法展开文章?

[a] 讲道理。 [b] 举例子。 [c] 作比较。 [d] 引证。

[精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作者承认观点的部分合理性,转而批驳其错误性,最后得出其错误结论,贯穿全文的写作方法是讲道理。

  主持人:大家好。2009年考研大纲已经在8月份正式公布了,现在可以说是考研复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时刻。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考研英语辅导界享有"国嘴"之称,海天教育资深英语辅导老师丁雪明,为现阶段的考研复习支招解惑。丁老师您好,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丁雪明:大家好。

  主持人:2009年考研大纲在8月份正式公布,现在是考研复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时刻,您能否给大家讲一下现在考研复习属于哪个阶段?

  丁雪明:这个问题对于今天所有的同学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讲,我们可能也看到了,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了。所有考研的学生在今年的春天已经开始为备考做了很多的准备。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当我们走过了春季、夏季,进入到秋季的时候,在8月份大纲发布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现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做什么努力。现在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在处理过程当中对同学的要求就是让所有同学感觉到,应该在前面,差不多两个季度备考的过程中,半年的备考当中你所了解的东西是什么。比如很多同学早在去年的下半年,也就是十一之后,也是大约这个时期,就开始为09年考研准备。走到今天差不多一年了,这一年当中肯定走过了很多不同的阶段,谈到今天,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时期。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在前面阶段备考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比如这个时期很多考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到整个后面的100多天的复习当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对大纲的体会。

  其实大纲对同学们来讲不是很陌生。今年8月份的大纲出台之后,09年的大纲和以前的大纲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当然存在着一些小小的差异,这些差异重点在于同学们对于整个考题的把握。同学们都知道,对于整个考研来说,100分的试卷,明年1月10号我们就要考试了,时间是3个小时,这一百分的试卷分成52个题目,不是这52个题目一样的备考。同学们都经常说,"得阅读者得天下",所以阅读是这样一个理念,我们要把阅读这个地方作为一个重点的复习备考内容。

  但是同学们还要清楚,写作也能撑起半边天,今天对同学的要求,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把整个阅读和写作两个部分进行非常重要的温习,为什么要进行一个温习?因为今天对于很多同学来讲,了解了考研英语的阅读和写作,但也不乏有很多的学生今天才开始为明年1月10号的考试准备,这个并不晚,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意识到了,什么都不晚,重点要把阅读和写作作为现在最重要的环节。

  比如阅读,可能很多同学都已经对我们的真题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我认为对于阅读来讲,还是应该认真地去对整个真题进行了解,比如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这么多年的阅读,其实它在不断地稳中求发展,虽然现在可能看到一篇阅读文章并不是像过去。以前很多文章,同学都看不懂,但是很多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看得懂的,但是做题的时候,不一定会把题目得心应手地做对,最主要的一点是同学对于考研英语的阅读欠缺了解。在我们这个团队当中,有一位老师讲解我们的阅读,他也是在教所有同学一个内容,就是怎样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文章题材、体裁不一样的情况下,怎么把一篇文章的五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他经常给同学讲解的内容当中得出一点启示,就是能不能够把题目的选项进行一个重要的理解和分析,比如很多同学经常问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一道题目的时候,abcd四个选项,总是最后感觉有两个选项特别相似,这两个相似的选项当中可能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但是理解这一个正确选项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很多暑期班的学生可能已经领教了老师的风采了,但是仍然要把这些东西进行大致的复习,为什么你和我同样看文章的细节,我们都认为一道题的答案会在这个地方出现,但是我们的选项往往和正确答案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可能同学们体会到分析选项的时候英译汉的特征,更多的阅读特征我不给同学说了,因为毕竟同学经过了很多不同老师的指导和不同的做答,同学们都清晰了,我重点提到的就是写作这一块。

  写作从2005年以后,大纲已经给我们进行了新的诠释,我们的作文是两篇作文组成,总分达到了整个试卷的30分。我们的小作文确切地讲,是同学都知道的,就是应用性的文章,就像大纲里给我们介绍的一样,可能考私人信件、公函、备忘录,甚至摘要报告,但是你实际上仔细分析的话,结合整个考研英语的客观特点,我们说考摘要、报告,甚至于考备忘录这样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应该说更重要的多半都是信函类的,对于信函类的理解,有两类,一类是我们讲的私人信函,还有一类就是公务信函,同学试想一下,面对非英文专业的考研英语来说,很多同学可能学的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一个外贸函电,因此这个时候,可能在考信的时候更多的都是要考一些私人,就是"李宁来参与的一封信"就像我们曾经考过,你给老板写的一封辞职信,有可能我们也看到,在我们历年考试中,我们考到你要给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写一封建议信,希望他们能够改善自己的服务。

  还有今年刚刚考完的,你从加拿大回国了,这个时候当你在那个地方学习的时候,你居住在一个叫"道博"的房间里,这时由于你的疏忽,你把道博的cd带到中国来,当你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你一定非常迫切地想告诉道博,你要向他道歉,尽管这个原因,并不是你有意造成的,类似于这样的有私人一方参与的信件,仍然成为09年考试的重点。于是乎,这个时候我告诉大家,在提示到我们的信件的时候,想一想什么是信件,信件是应用型的文章,什么是应用呢?我给同学讲过,应用本身就是你想做点事,这个时候你想和别人交流、沟通,当你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自然信的应用性体现出来了。同学都感觉到了,我们考过辞职信、求职信,请求信,我们考到了建议信,建议我们学校图书馆改善它的服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今年我们写的这种道歉信,是不是明年就不再考这样的信了,或者不再考这样题材的信呢?我觉得再处理过程中不能把这种题材一定认为明年不去考,因为很多信当中都有共同的影子。

  比如在辞职信当中,你可能非常希望对方,也就是你的老板能够批准这个辞呈,如果他能批准你的辞呈,你会无限的感激,我们就看到了在辞职信当中有感激的元素,也就是感谢的元素,同样作为李宁,他为"希望"工程做贡献,他想请老师,希望工程办公室的主任,给他推荐,找到这么一个希望工程候选人的时候,最终李宁也是选择了一种感谢,如果真有这样的人,请你帮我去找,我会非常感谢的。我们又看到了在请求信当中也有感谢信的影子。今年我们看到了道歉信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宁对道博表达的一种感激,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跟诸位说,会不会说明年考感谢信呢?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因此我觉得所有的备考学生应该真正看到这些信内在的联系,就像哲学说的,你要运用联系和发展去看待,整个作文当中内在本质的联系,这是我们讲的小作文。

  其实我们都知道,小作文只占10分,很多同学可能也都清楚,在我们给同学们判分的过程中,我们在这几年判分过程中发现一个特点,很多同学的分数一般都应该在,比如很多同学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些同学的分值也多半在4分到6分之间徘徊,所以,我觉得最后整个两三个月,一百来天的时间,我真的认为我们应该好好观察一下生活,让我们多跟父母聊聊天,可能在聊天的过程中,你就真的找到了一些明年考场上你所能用到的要素和因素了。

  谈到了大作文,可能很多同学到现在来讲还没有开始复习,因为就像我进演播厅的时候,也有同学给我发短信讲,老师,我现在还没有复习大作文,还来得及来不及?你要为明年1月份的考试做准备的时候,已经来得及了。今天确切地说还不到十一,刚刚过完中秋节,这个时候我告诉大家,如果假如你以前有过一段备考经历的同学,我对你们的要求是,凡是丁雪明老师的学生,你还是按照课上给你们讲解的内容复习,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丁老师,你也是第一次准备为我们明年的大作文备考的情况下,这时候我对你们的要求是你们一定要这个时候重点放在大作文上。

  很多同学都知道,大作文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很美的,就是"3"这个数字。我们曾经知道一句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同学知道吗?这个"3"恰恰是考研英语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其实很多同学都了解,我们的考研英语写作为什么提到三方面,如果这三方面再去浏览一下大纲的话,你发现它确定我们考研英语写作的时候,明确指出,要求我们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当中,也就是200来个字的大作文当中要非常真切地、确切地写出我们对整个考研英语的写作技巧的要求。其中我们谈到了,比如我们都知道一幅图画出来了,就像今年考的,"你一条腿,我一条腿,你我一同走南闯北",这个有画外音的卡通片。其实我想很多同学也都看到了,它的图画里就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我今天跟诸位讲的就是你在整个考研英语所谓的"逻辑三段论"当中,你可以在第一个自然段,把你所看到真真切切地现象写出来,我们都知道什么叫"现象",现象是我们看到的,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在我们试卷当中一个图画里所表达的东西,同学们也看到了一个新的东西,当你写出现象的时候,实际说的直白一点,你就已经会了英文写作的描写手法了,这个描写手法恰恰是在暑期班的时候,我在全国讲课的时候跟同学讲的东西,如果你是第一次了解,也没有关系,好好想想我们平时怎么描写我们身边的东西,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在小学、中学中,我们没有少写描写,然后到现在,我们今天要考研,可能你第一个自然段一定是描写出来的,而且这种描写一定要客观的。可能同学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只把现象说出来,那不是考研的要求,因为考研的第二步要求的是什么?你要通过现象看你内在的本质,内在的本质又是什么东西?其实同学们都知道,是画外音,有的同学问我,丁老师,明年的考题会不会有画外音。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远了不说,就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这八年的大作文考试当中,只在去年,就是07年的大作文当中看到没有画外音,其他七年的考试都是有画外音的,比如我们考了,"爱心是一盏灯,越黑暗的地方越明亮",我们也考了文化,国内文化和国际文化之间的关系,甚至我们都知道"洋佬足球赛",这是跟和谐社会相背道的现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贝克汉姆的盲目崇拜是不可为的,所以这些东西对同学们来讲,都是一种现象,随后给了你一个画外音。这时候同学看到,拿到08年的大作文来说,"你一条腿、我一条腿,你我一起走南闯北",我们都知道,"你我一起"就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理念,说到这儿同学都发现了,你会发现,当你第一自然段描写完你看到的图画之后,你的第二自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现象下面的本质告诉我们。

  去年没有画外音,去年图画作文是在一个绿茵场上我们看到的是射手和守门员两个人心理的较量,但是同学仔细想想,如果当时你把现象描写清楚的话,把你看到的射手和守门员头上的图当中两个人心理描写的什么东西写出来的时候,你也感知到了,我们的射手认为守门员和门一样高、一样大,所以自己没有任何机会射进去,而我们的守门员认为,自己和门比起来,像细菌一样,所以任何球都守不住。当你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就发现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不就是两个人,还不要说面对困难,就是面对我们日常工作的时候,他们完全缺少了自信。所以说到这儿设想一下,万物都是从根本来的,倘若我们的现象没有好好描写清楚,怎么可能把本质说出来呢?即便给了你画外音,可能有些同学也会剑走偏锋,这是我告诉各位的。当然描写说明,我们知道本质是被说明出来的,如果第二段写好了,整个英语写作当中说明的手法你也了解了。

3个小时!怎样在一场分秒必争的研究生(q吧) 入学英语(q吧)考试中有条不紊地实现分值的最大化?除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考生的成绩?

你是否因为一道0.5分的完形填空题苦思冥想耗去大量时间,最后导致草草写完甚至写不完作文呢?失之东隅,却无法收之桑榆。问题的症结就是没有合理地分配考试时间。

1分的时间价值法则

如何分配考试时间,时间价值法则不能不提。假设分数是你要购买的商品,考试时间是你的货币成本,设商品总价是100分,货币成本固定不变,那么研究生英语考试分数的单位时间价值为:180分钟÷100分=1.8分钟/分。1分的时间成本是1.8分钟,即每答对一道分值为1分的题最多用1.8分钟。当然,100分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每个人考前都有一个期望值。运用这个公式,能够计算出每个人所预期的分数期望值对应的单位时间成本。比如,期望能够得到60分,那么1分的单位时间成本就是:180分钟÷60分=3分钟/分,即每答对一道分值为1分的题必须控制在3分钟内,否则就无法获得期望的分数。当然,以上使用的是均值衡量的方法,在实际考试中,不可能每一分的获取、每一道题的作答都能如此准确地一一对应。但是通过这个计算方式,考生对考试时间的分配可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下文将根据200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大纲提供的题型,结合2007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把试卷分为四大部分:两篇作文题、翻译与选择搭配题、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完形填空,探讨一个操作性较强、分值最大化的时间分配方案。

先写作文:反其道而行

答题顺序无非有两种:按照试卷排列的先后顺序,或是先易后难、优先选答自己最擅长的题目。然而,很多考生在英语考试中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第一卷的客观选择题上,陷入先松后紧的窘境。到临近交卷时才发现写作文的时间仅剩下短短的十几分钟,于是来不及认真审题,匆忙下笔。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清晰而有条理的思路几乎不可能,有亮点的单词和短语也谈不上,只能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后的“成品”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语,文章的完整性、连贯性和可读性都很差,更来不及细究语法和拼写的错漏了。试想一下,英文写作功底好的人也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出两篇通顺的文章来,更何况是平时只进行过简单写作训练的普通考生呢?占卷面30%的分值就在这仓促的十几分钟内(有些同学甚至只有几分钟)白白断送了。因此,对于历经无数次大考考验的我们,不应拘泥于答题的先后顺序,完全可以拿到卷子后先写作文。

参照前文提到的时间价值法则,30分题的时间价值为:180分钟÷100分×30分=54分钟。如果一开考就写作文,英语水平中等的考生所需时间应该不会超过40分钟,这样,在一开始就从容地将作文分数收入囊中,又节省出时间来,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英语考研辅导名师都不止一次地在辅导书中提到阅卷老师批阅作文的流程,跨考网的宫老师提醒广大考生,鲜有老师会在阅卷负荷巨大的情况下逐字逐句地批阅考生的作文。第一篇小作文通常是书信等应用文,只要格式正确,文章大意表达清楚,字数符合要求,就能得到6分以上。大作文的写作,三段式作文得到广泛的推崇,这与阅卷情况不无关系。只要文章审题正确,各段都有一个观点明晰、表达清楚的开头句,结构完整,字数符合要求,那么分数至少在15分以上。比起那些把握性较低的选择题,作文分数的获取显得更加容易一些。

当然,考试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与平时的备考复习息息相关。很多同学常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背单词、做阅读理解和选择题上,而忽视了英语考试的重头戏——写作,做一份完整的模拟真题也常常忽略作文的存在。复习时的厚此薄彼必然导致考试时笔端晦涩、提笔忘字。总之,作文是英语研究生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唯有备考时加强写作训练,考试时调整好写作文的时间,才能提高考(q吧)试成绩。

选择搭配题、翻译题:提炼关键字

在完成两篇作文后,需要“攻占”下一个“高地”——选择搭配题和翻译题。选择搭配题一直被视为难度系数较大的题型,在2008年的考试大纲中列出了段落排序、概括段落小标题、填补文章空白等3种备选题型,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填补文章空白题,段落排序次之,概括段落小标题相对容易。一篇500至600字的文章空缺了几个段落,上下文的连贯性被隔断,备选项的迷惑性也较大,加上生词较多,一般考生很难甄选出正确的选项,常常只能“望洋兴叹”。

合理的安排应该是,先浏览一下选择搭配题的内容,看看题型,如果文章生词太多、不知所云,就可以先跳过,等完成完形填空题后再返回作答(记住要在题号处标记号,以免漏答)。在作答时,要尽快找出备选项中的连词来,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依靠大量的连词构建文章的主体。只要找到了句子中的连词,就能厘清上下文的关系。

之所以将翻译题放在第一卷的客观题之前作答,是因为翻译题考查考生平时的词汇积累和上下文信息的连接能力,只要将大致意思译出就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考生的得分把握较大。以2007年的真题为例,文章中的5个待翻译句子都可以撇开文章独立出来,不必通读全文,仅看句子就能翻译出来。因此,先看一下要翻译的句子,如果可以独立翻译的话,则不必通读上下文,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翻译时可以先把句子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翻译,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写成连贯的中文句子。这时,别忘了时间价值法则,将这部分时间控制在你分配的时间之内。

阅读理解选择题:筛选与琢磨

答题顺序应该由易到难,这是老生常谈的答题方法,但临场时,部分考生却难以操作。面对一份完全陌生的卷子,如何判断各个题型乃至每道题的难易程度呢?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文章前先看一眼题目,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和寻找答案,目的性强,效率会更高。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份卷子40%~50%的分值题量(前提是完成了选择搭配题),时间可能才用去三分之一,心情相对舒缓,这时再来阅读那几个“长篇大论”就会轻松许多,压力也小很多。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答题顺序有所调整,一定不要漏答。可以采用做记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答完一道题,就顺手在该题的题号处打一个勾,没有答或者还有疑问的在题号处画一个圈。第一遍答题后,只需查看那些画圈的题目即可。这样既避免了漏答,又能在第一轮答题中将自己觉得最容易的题先答完,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在你不断筛选的过程中,答案也在不断地向你靠近。

完形填空题: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完形填空题是公认的最能考查和体现英语水平的题型。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它犹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得分率较低,答题耗时最多。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完形填空题每个“空”的时间价值仅为0.9分钟(180分钟÷100分×0.5分)。你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拿下这0.5分吗?回答显然是不确定的。即便是英语高手,这时也要斟酌再三,何况大多数水平中等的考生。因此,这类题适合放在最后来作答,作答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另一方面,完形填空题属于第一反应类(也就是通常说的第一感觉)的题,通常考查词的用法和固定搭配。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琢磨哪个词更合适,还不如凭第一感觉,快速作出判断,命中率反而会更高些。

一旦上了考场,分数才是这场竞技中唯一“奔跑的鹿”。合理地支配时间,你就能有的放矢,一举中的;反之,你将陷入被动,徒劳无功。虽然上述答题方式只是一种参考模式,并非屡试不爽的高招,因为考试的灵活性、变化性都很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遵照个人对题型的把握程度,从节省时间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你就一定能成为考试时间的主人,并能从容地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