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景阳岗》教学札记
这是我第五次教学《景阳岗》了。过去,我总是“老实巴交”地给学生介绍故事背景,领着学生把课文分成几段,逐段分析本课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特点,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好汉武松豪爽勇敢的个性特点。结果,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这一课的兴趣也差不多快没了。这次,我带着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课堂还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用“小品表演法”学习“吃酒”部分。
“吃酒”部分主要写武松和店家的对话,表现了武松豪爽的个性。课堂上,我对学生说:“我们把吃酒部分练成小品怎么样? ”“好——”学生欢呼雀跃。接着,我启发学生 :“要想把小品演好,首先得熟悉台词,把握人物特点。怎样才能熟悉台词,把握住人物特点呢?”学生很聪明,齐声说:“读课文。”“好,开始吧!”我说,“一会儿,看谁能成为最佳男主角武松,最佳男配角店家。”学生兴味盎然,争分夺秒地读书,熟记台词,非常投入,读时还不由自主地加着动作。
初步完成记台词的任务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人小组,按“武松”、“店家”、“旁白”进行分工,试对台词。之后,由大家推选三名同学上台表演,并允许他们尽可能地利用教室内的东西作为道具。学生的表演才能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们用粉笔挥了几笔,黑板上便有了舞台背景,“武松”还随手用窗台上的雨伞作了哨棒,粉笔盒作酒碗,“武松”豪爽的个性被他表演得活灵活现。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传递着他们对文章语言和角色性格的理解,课堂上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二、 用“说评书”的方法教学“上冈”“打虎”“下冈”部分。
我先播放著名评书演员表演的评书《水浒传》片断。评书演员出神入化的语言功夫紧紧地吸引了学生们,使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试着用评书的形式将“上冈”“打虎”“下冈”三部分内容表演出来。顿时,教室变成了评书场,学生们个个拿着课本,模仿着品书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口气。之后,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台上表演者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拍手称赞。第一位同学把黑板擦往讲台上一拍,神气十足:“上回说道,好汉武松吃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劝告,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第二位同学讲到武松上景阳冈时,还惟妙惟肖地模仿酒劲上来后,踉踉跄跄的样子。第三位同学在评书结束时加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评书的味道多浓!同学们已经完全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了。
三、反复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全方位受益。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人物特点的
认识情况,学生掌握得都不错。其中当我出示检测题:“‘慢慢筛了一碗酒’中的‘筛’是什么意思”时,一个学生说:“‘筛’的意思在这里应该是‘倒’。”我让他解释怎么会得出这个答案的,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读课文时蒙的。”我当即肯定了他:“好!读书时能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意思蒙正确,就是能力。”大家都笑了。
《景阳冈》学完了,学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通过表演小品,练说评书,他们把文中的词句都琢磨透了,文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印在了他们的心上,每个同学脑海中那个豪爽、勇敢的武松形象都是鲜明而生动的。
后来我留心了一下学生课下交谈、写日记时,口头笔下时不时会出现一些《景阳冈》中的常用文言词汇,如:
“出现这种事,让我如何向某某同学交待呀!”
“我已经把班里的规定告诉你了,请勿自误。”
“你这样做,岂不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说明,学生已经把《景阳冈》富有特色的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这完全是学生反复参与语言实践的结果。繁琐的语言文字分析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
教完《景阳冈》,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语文教师应尽快地从繁琐分析的圈子中走出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其形式要丰富多样,贴近教材实际,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这样,我们的小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才能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