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集 & 2016.3.29
2016年3月29日(星期二) 晴
用心之处皆精彩
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的问题是孩子在学习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进行学习的,教材利用捡拾饮料瓶情境引入,通过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解题方法。
课前仔细阅读教材,信息图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但如果直接用情境图引入,学生肯定会提出加法算的问题,而不会提谁比谁多多少个或者少多少个的问题,一是这几节课一直学习的是加法,学生会有一种惯性使然,仍然提出加法算的问题,二是对于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这是第一次学习,孩子们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根据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在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之前,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交流:
“同学们,我有2支铅笔,振振有3支铅笔,你知道振振比我多几支铅笔吗?”
“1支。”这个问题太简单,孩子异口同声回答。
“你怎么知道的呢?”这个问题一出,很多孩子瞪大了眼,好像在说:这对不知道呀?还问。一眼就能看出来吗!
有两个孩子举手,一个孩子说:“2再往后数一个就是3,3就比2多一个。”她能想到用数数的方法得出,很了不起的,惭愧,我没想到。
“用3减2就得1。”我想,这或许是凑出来的,或许是真的知道应该用减法,我没有再深究。
“拿铅笔比一比就知道了。”有孩子建议。
我顺势说:“是呀,拿铅笔比一比就知道了。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如果我把数变大一些,而现在又没有那么多的铅笔拿出来可以直观的比,怎么办呢?”
“画图!”很多孩子回答。
我故作惊讶的说:“你们还记得画图的方法呀。画图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现在我们来画一下图,谁能说说怎么画呢?”
“画图的时候要一一对应。”一个孩子抢着说。这个孩子更了不起,我为他伸出了大拇指,他笑着坐得更直了。
振振的铅笔:○ ○ ○
老师的铅笔:○ ○
有了这样的谈话引入,既把孩子的思维吸引到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上,又在谈话的过程中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为新知的学习与探究做好了准备。
同样的一节课,房老师是这样引入的:她找了3个男生,5个女生,让孩子们说一说,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当孩子们很快说出结果时,房老师这样问:“谁能帮这些学生排一排,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女生比男生多两人。”孩子们就想出了一一对应的站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同样的内容,导入的方法不同,但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孩子们很快乐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我想:一节课的精彩之处或许大都在课的关键之处,比如对重点内容的探究活动中,再如对难点的突破方法,或是孩子的思维碰撞之时等等。而只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哪怕是一次精心的导入,或是一节课的回顾小结,或是一个小小问题的处理解决,都会引发孩子的思考,都会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也正是如此,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课前备课上下大功夫,不仅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和老师。备教材,也就是要通读教材,不仅仅是就课论课,我们要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已有知识和后续知识,整体把握,方能确定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学多少。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态度等,了解了学生,我们方能确定怎样教、怎样学,确定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式。备自己也就是教师要多问自己,如果这个地方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这节课我是不是每一部分都静心思考了,都用心去设计了?如果课堂出现预设之外的生成,该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领,能不能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好的调控课堂?用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灵活把握教学过程。孩子们和老师都投入到课堂之中时,课堂就有了它的精彩、它的魅力。
用心之处皆精彩,精彩课堂,需要我们处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