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老同学,同一个科系毕业,同时进到同一家公司,从事一样的工作。十年之后,一个被提拔重用,一个还是原地踏步。
未被重用者感到很不服气,就去找老板理论:我和他学得一样,做得一样,工作时间也都是十年。为什么提拔他不提拔我?老板很严肃地说:“他做了十年,而你只做了一年,重复了九年!”
这个故事让我想了很多,它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学习。因为重复意味着因循守旧,意味着没有创新,还意味着方法的僵化。如果我们教师日复一日地辛劳,却只是在重复,那是多么可怕!而我们不想走进重复的怪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的确,有很多理由支持我们教师可以不再学习,比如,教师工作量太大,平时工作很辛苦;教师现在掌握的知识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教师已过了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了等等。
但这些理由真的能站得住脚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局面跟以前全然不同。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更新得也快,也许今天印到书上的知识明天就会被淘汰,更何况这些知识还要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已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有时会被学生问得瞠目结舌,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鉴于此,我们教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形成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风度、修养、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如果我们停止了学习,我们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工作,在机械重复的工作中我们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因此,不断学习还能拯救我们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我们,使我们永葆活力,使我们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我们拥有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了一起,甚至我们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得到了实现。
由此看来,支持我们继续学习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我们如果不学习则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那么就没有了工作量,现在的知识也无用了。而原来用来做借口的年龄问题正好成为我们回家休养的理由。
我们谁都不想有这一天,为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彼此鼓励,不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