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唐诗能力,在了解中提高作文
理解唐诗能力,在了解中提高 仲夏的早晨,凉风习习,和煦的阳光照在洁净的窗台上,宁静幽雅的小院里响起书声琅
理解唐诗能力,在了解中提高
仲夏的早晨,凉风习习,和煦的阳光照在洁净的窗台上,宁静幽雅的小院里响起书声琅琅。这是女儿正在“做”暑假作业――熟背班主任张蔷老师留给的精挑细选的100首唐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受了女儿的感染,最近我也在背古诗。再说,不同步学习想辅导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听到女儿正在背李白的《夜宿山寺》,我便想初步了解一下女儿近期对唐诗的理解情况。
我就打断正在背诗的女儿:“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境吗?”“什么是意境?”女儿反问我。
“意境就是诗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想要抒发的感情等等。”我解释道。女儿听了就一字一句地说了起来:“诗人站在一个高楼上,想像着手快要摘着星星了。他不敢高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人。”还好,女儿没有“危楼”理解为“危房”。
我带着欣赏的语气说:“说得很好,还有吗?”
“没有了!”女儿倒也干脆。
“背诗时有注意看题目的习惯吗?”
“没有。”
“关注作者是谁吗?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作者写诗时所处的背景吗?”
“不大关注作者,但是喜欢听有关作者和诗的一些故事或典故。可是无处了解这些知识。”
至此,我对女儿对唐诗的掌握情况有了个大致了解。我便“对症下药”。
“你听听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好吗,看看与你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然后我就“滚滚长江东逝水”似的“滔滔不绝”起来:“我是先理解题目,因为它有时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帮助理解记忆。以《夜宿山寺》为例,它就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作者是在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投宿过夜。再看正文第一句‘危楼高百尺’”,你就会想像到诗人是住在高山上的一座‘高百尺’的‘危楼’上,是不是比你理解的‘危楼’要高得多。”
“就是的。”女儿的眼睛一亮。这时4岁多的小儿子认真地插话道:“是的,我都害怕,爸爸!”我慈详地摸摸他的头,夸了一句:“好悟性!”
“接着再了解作者的一些简介。如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其为“诗仙”,他的诗热情奔放,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清新明快。这样你就会更好地理解整首诗像‘摘星辰’、‘惊天上人’等大胆夸张,不拘形式的描写手法以及浪漫新奇的风格。”
“然后再了解作者作诗时所处的背景。作者写这首诗的时期,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在朝庭受到排挤,不敢说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这也正是作者当时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心情抑郁,苦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感情在“危楼高百尺”这句话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深夜,危楼,一个人独自仰望星空,是多么的凄凉,多么的忧伤!”
女儿听了我的话,沉思了半天,仿佛被我的讲解带进了诗人所构筑的意境,在为诗人同情惋惜。
我趁热打铁:“以后读诗就应该用这样的方式。目前阶段,诗中的字词不要求你充分了解。毕竟,好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吗!只要感受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就可以了。但诗的题目,作者的风格,作者所处的背景我认为还是有必要适当了解的。这样,有助于你将这些美好的东西入脑入心,并能灵活应用。如你遇到与作者同样的心情时,你也可以或吟诵或引用,甚至可以偷或写啊!”最后我笑着说。女儿受到我的感染,也甜甜地笑了起来。
看来,女儿已完全接受了我的观点。可是女儿还是有些顾虑:“你说的作者介绍和作者所处的背景这些知识从那儿了解呢!”
“如果你知道了通往宝藏的路,还愁找不到金银珠宝吗?掌握了方法,就不愁找不到这些知识,老师,家长,书上,网上不到处都是吗?”
女儿会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