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晴
540+300=()
学生一:540加300等于840。
回答刚刚完毕。“不对!”有两个学生很快的举起手来,是同桌两个,脸上带着笑。
“你们说说自己算的是多少?”我问。
“是5700。”很自信的回答。
“不对,你们的才是错误的。”有一些孩子大声说。教室里一阵争论的声音。
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对他们讲:“像这样的口算题,如果出现不同的答案,肯定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再来算一算,说说自己的想法。”
得数是5700的孩子先说:“口算的时候,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得到的数后面再添上两个0。”
“为什么要添上两个0?”一个孩子站起来问。我知道,这些孩子的辩论又要开始了。
“那总不能添上一个0吧,300的末尾不是有两个0吗,就要添上两个0。”
“那540的后面还是一个0呢,你怎么不添上一个0呀?”
“那得按多的算。”
“什么根据呀?”非得刨根问底。
“没有根据,就得按多的算。”有点强词夺理。
看他们的争论有些跑题,我就适时的让他们停下,对他们说:“还是分别说说自己的算法吧,看谁的更合理。”
这时又一个孩子站起来:“我算的是840,因为540中的5表示5个百,4表示4个十,300中3表示3个百,我们学过,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再加上4个十就是840。”
教室里又是一阵议论的声音,声音慢慢的大起来:“就是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够相加减,不能把3和4加起来。它们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不是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结果后面添上0吗?”刚才出错的孩子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答案,心生疑惑了。
“0前面的数相加减,也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呀。两个数得去掉同样的0,才能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停了停,好像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准确,就又举例说:“比如540+300,540后面有一个0,300后面有两个0。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就只能先去掉个位上的0,用54+30,要不数位就不对了。”
停了停,这孩子可能觉得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又接着说:“也就是把540看成54个十,把300看成30个十,54个十加30个十就是84个十,就是840。”
班里的孩子都很认真的听着,不住的点头,那两个出错的孩子逐渐的眉头展开,最后来一句:“应该是这样呀!”
看孩子们同意了观点,我没有再进行讲解。只是在想:这两个孩子错的好呀,正是有了错误的存在,才有了孩子们这种思维的碰撞,才有了在碰撞中精彩的生成。在外面的课堂上,在孩子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的错误出现,这些错误,也正是激发孩子思维的催化剂,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能够发现孩子的错误,还要善于利用这错的契机,在纠错中发散孩子的思维,在孩子的辩论中提升表达能力,在出错与纠错中增加孩子思维的宽度和灵活性!这时候,错,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