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姓名:李鑫源
所在班级:小六班
家长姓名:崔志敏
家教格言:多一分关心,少一分溺爱。多一分勉励,少一分纵容。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
爱在点滴,滋润孩子茁壮成长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是亲情的延续,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也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现在的家庭结构,更多的是一种4+2+1的模式。作为家庭结构中的一,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手中宝、心头肉,人们都说隔代亲,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对于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溺爱、放纵孩子,往往成为孩子犯错后的保护伞。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也是父母关系的调节剂,维系着家庭的和谐,寄托着父母的理想和希望。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严格要求,甚至过分要求,有意无意与其他同龄孩子对比,比其他孩子优秀则非常欣慰,对孩子的爱会更加一分。如果孩子淘气,不听话,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龄孩子,则看孩子就不由自主有几分不高兴,甚至会有几分嫌弃孩子不争气之感。如何以正常心态来看待孩子,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来爱孩子,如何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快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我们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典范。
孩子学习、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鲁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父母不仅可以把自己的优秀品质传给后代,其恶劣性,不良性格,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言传和身教。言传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言传,告诉孩子要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哪些事应该去做,哪些事不能去做,与孩子谈心交流,都与父母的言传有关。因此,父母的言谈,尤其是面对孩子时的言谈,一定要方向正确,心态平和,态度端正,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尽可能多给孩子提供社会的正能量。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能少,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能说。言传是重要的,但是身教是更不可代替。孩子接触社会,不仅仅是听父母怎么说,还要看父母怎么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很多时候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然后去模仿。
因此,为人父为人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模范和榜样,做好孩子的典范。以前,我教孩子,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他每次吃完东西,包装袋都会扔到垃圾桶里,有一次带他出去玩,他吃完香蕉我帮他扔香蕉皮,但是周围又没有垃圾桶,我就把香蕉皮放在绿化树根下。这是,他马上就不高兴了,立即说,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我一直子醒悟过来,我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我自已就没有做到,我赶快把香蕉皮捡起来。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让孩子优秀,父母要先自已优秀起来。
二、对孩子有爱心、耐心、细心。
孩子上学的地方,我们叫做幼儿园,有的地方还叫幼稚园,是有一定道理的。三四岁的孩子年龄小,对很多事物不认识,不了解,甚至自理能力还不完全。在家和幼儿园玩耍时,调皮、捣蛋,可能会随时打翻你放在桌子上的水杯,也可能会随时家、园里的玩具等,还可能随时会把你刚打扫的地弄脏等等。父母心情好时可能会一笑而过,称孩子这是天真可爱,但是心情不好时,孩子这样的举动可能就成了让你心烦的事,因此,作为年轻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首先要有爱心。爱心是拉近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孩子距离的最基本的因素。
其次,要有耐心。三四岁年龄的孩子特点,就决定了他们接受知识,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学习各种本领,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需要一遍一扁练习,孩子的抵触或者不集中注意力都是学习和练习的障碍,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耐心,不但孩子学不会,甚至会窝父母和老师一肚子火。跟三四岁的孩子接触,一定要有耐心。
再次,要细心。细心就是对待孩子时,要认真地观察孩子的点点滴滴,细心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
生活形形色色,孩子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很安静,有的孩子很敏感。我的儿子是一个坚强、勇敢、富有同情心,乖巧可爱的小男孩,他关心、体贴人,但是他很敏感,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训斥和批评。只要受到批评,他就会特别委曲,会泣不成声,很长时间还会不停的抽噎。他并不是一个知错不改的孩子,相反,当他知道自已错了,就会一遍一遍地对你说对不起,下一次他也能记住,但是他就是不容易接受别人正面直接的批评,他很在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到家后,还经常问教师怎么他啊,平时夸他一句,他就非常高兴,用一种很夸张的声音和表情大笑。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细心,对待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对待敏感的孩子,有爱心、有耐心,更要细心。
三、 严爱有度,方法得当。
爱孩子,大部分作为父母的都能做到,但对孩子的爱这个“度”的把握是不是适中,很多父母,尤其是隔代亲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就不敢保证了。经常有人:“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对孩子物质极度的满足,对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出事,孩子摔倒了,赶快跑过去扶,又吹又揉又安慰。这样做好像是表现对孩子的无限的爱,但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脆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让孩子感觉时时都有人保护着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摔倒了,如果周边没有其他人扶他,他会自己爬起来,如果有大人来扶,他就感觉来了依靠,可以诉说自己的委屈,就会大哭起来。由于爱孩子,往往有的家长会舍不得做这事舍不得做那事,事事替孩子做主,等孩子犯了错,不忍心教育孩子,安慰自己说等孩子长大就好了,这样无原则的爱,往往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