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晴
今天学习万以内数的估计,教材的安排是:承接前面信息窗的线索续编故事,借助情境图说一说在农村分别看到了什么,解决“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大约有多少棵大白菜?”这样的问题。
课堂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先估计,然后再说一说方法,结果发现,孩子对事物数量的估计并不好,首先表现在估计的数量和实际的数量相差甚远,其次是没有根据的乱说。请看下面的片断:
……
“大约有多少人在做操呢?”
有三个孩子马上举起了手,其余的孩子都在思考。1分钟之后,又有部分孩子举起了手,两分钟过去,还有个别的孩子眉头紧锁。我叫起几个孩子回答。
“我估计有50个”
“我估计有100个”
“我估计有280个”
“我估计有128个”
“我估计有40个”
……
几个人估计的数量中相差甚远,我没有说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我让他们每个人都给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结果是:教室里只有几个人的声音,其他孩子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我就看着有这么多。
一个学生讲了自己的估计方法:“我大概的数了数。”
另一个孩子说:“我也是数了数,只是数了一行有几个人,又数了数有几行,算了个大概的数。”
没有孩子再有其他的方法了。
根据学生的想法,我对孩子们讲:“估计数量的多少时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想多少就是多少。刚才说的数出一行的人数和行数进行估计,这种方法不错。如果这些人不是整整齐齐的站在这呢?用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我们该怎么估计呢?”
出示一张很多人的图片。学生讨论之后认为,可以先数出一部分,再大概看看有几个这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总结说:“在估计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先数出10个或20个圈起来,看看大约有几个这么多,这样来估计数量的多少。”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再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学生在做操?”这一次,孩子们估计的数量比较接近,都在100左右,看来他们已不是只凭自己的感觉来估计了。
接下来估计“大约有多少棵白菜?”的时候,孩子们虽然思考了很长时间,但估计的数不再是五花八门,随心所欲了。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估计方法,甚至还有孩子想到,估计刚才做操的人数也可以用这种“画块”的方法,先知道一块有多少,再看有几块,就可以很快的估计出大约有多少了。
……
一节课下来,完成了课本的自主练习之外,没有进行更多的估计练习。回顾整节课,课堂上虽然孩子们对估计的策略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整节课一些孩子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佳。个别孩子在估计的时候得思考很长时间,还有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要一个一个的数一数。由此看来,孩子的估计意识还没有形成,估计的方法理解的也不是很好。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想来想去,决定借助家长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不需要得出精确的数,而是大约有多少即可。而这些单靠课堂上出示几幅生活中的画面、图片是不能很快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的。于是,我给家长发了短信:
家长朋友您好:孩子的估计意识和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增强,这需要您的配合。您可以让孩子经常估计一下某些物品的数量,或者带孩子出去游玩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或者小树林等事物时,也让孩子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这样经常的进行估计,才能够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数感,提升孩子的估计能力。谢谢您的合作!
有了家长的配合,在以后的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估计方面内容的练习,这样孩子有了课堂上方法的学习和巩固,有了生活中的不断实践,我想会逐步的提升估算的能力,也能够较好的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能力的形成不是靠课堂能够完成的,这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在生活中不断的引导、指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孩子不但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能够更好的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