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画画
(嘟2岁1个半月)
读完杨景芝的《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觉得孩子和画画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又买来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浏览了《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现在把书中的精彩内容简单总结一下。
画画对孩子的意义
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从刚出生,孩子就开始了对整个外在世界的观察,他们对每个未曾谋面的东西都感到好奇,要去看、去听、去感觉它。而每一个动物,每一株植物,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让孩子画画,有助于促进孩子留意和观察周边的事物,培养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生活阅历浅,没有成人这样那样的“经验”束缚,天马行空,五湖四海,想象力非常丰富。孩子把个人的经历和想象揉和在一起,画到画里;而在画画的过程中,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深浅、形状的各异,又激发了孩子更多的想象。在交错的时间和空间里,孩子一步步大胆地去画、去想、去创造,在思维的体操中进行练习。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平时,孩子吃水果,和小伙伴玩沙,看大孩子打打闹闹;周末或假期,孩子去野外,和家长做游戏,看汽车、挖土机和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昨天看到的奇妙的东西和有趣的事,让孩子画出来,重现开心的时光,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对于生活,大人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孩子则可以用绘画去体现。
4.表达内在的情感。某一个事物,是快乐,是憧憬,是自由,是伤感,在画画中,孩子可以任意驰骋,采用多样的方式,释放着内在的情感,让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平衡。而通过画,家长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性格、爱好和真实的想法,从而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孩子画画能力的发展
根据孩子绘画心理和造型特点,专家给分了几个阶段:
1.涂鸦期:1岁半-3岁
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涂画,没有具体形象。一方面有自身运动的需要,看到笔在手的控制下画出一道道痕迹,使用的力量和抓握的方向不同,就会带来画的不同,从开始随意地画,到逐渐地能够控制笔的一个过程。一方面有对大人的模仿,看到大人在写字、画画,一定要装成大人的样子拿着笔画一画。
2.象征期:3岁-5岁
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这个阶段孩子往往表现出较强烈的求知欲,喜欢不停地运动、说话和提问题,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他能够把所见的复杂事物进行简化、概括,通过符号表现出来。比如画个圆就代表是脸,周围加几条线就代表胳膊和腿。
3.意象表现期:5岁-8岁
根据观察描画物象特征,并把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进行意象表现。孩子从幼儿期向儿童期进行转变,开始享受独立和自我思维。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比如夸张地表达某个事物的特征,通过鸟瞰视图的方式表现内容丰富的场景等。
4.视觉写实期:8岁-12岁
通过感官认识对实物进行具体描画,注意描画物象细节,力图真实地反映现实。孩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生活环境并进行探索,空间知觉也从平面的空间思维到立体空间思维过渡。比如通过光线明暗表示立体的效果,能画出树叶间的遮挡和错落关系等。
5.客观写实期:12岁-15岁
通过理性认识,客观表现物体真实相貌。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已逐渐接近成人,对一般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均能了解和学习,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比如能画出接近照片效果的立体建筑、人物等。
如何给孩子提供工具和环境
笔。木炭条:材质软,画出来的线条可粗可细,可淡可浓,既可以横画大块的棉,又可以画出变化无穷的线。水粉颜料:色阶变化细腻,调稀了是透明色,调稠了具有覆盖力,颜色间的交互可以形成新的色彩。
纸。素描类的可以用普通的打印纸,画水粉需要厚一些的图画纸。孩子开始乱涂乱画时,没有太多的概念,在一张纸上反复涂画,家长要及时让孩子“完成”,把画拿走,换一张新纸来用,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收笔,有“完成”的概念。
画画姿势。将画纸固定在墙上,让孩子站着画,后退几步则可以整体审视自己的作品。将纸铺到地上画,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随时站立,左右走动,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自己的作品。
几个常见误区
1.“不像”的评价
孩子画了幅“抽象画”,大人看了说“不像”,一方面是未尊重儿童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方面给孩子消极暗示,损伤孩子画画的积极性。
2.仿画、临摹和涂色练习
在孩子开始学画画时,家长画实物的苹果、人物让孩子模仿,或是买简笔画的书让孩子临摹,让孩子在既定的框框中涂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也不利于孩子锻炼视觉和动作协调,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3.写实期的过度
进入写实期后,孩子往往对之前自己的画进行否定,对新作也缺乏信心,可能逐渐失去对画画的兴趣。这时家长要注意引导和鼓励,通过同龄人间的图画展示、扩大画画形式(如野外写生,使用新的画画材料)等帮孩子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