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贴识字
王振会
今年5月9号,我
这项研究之所以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识字难的问题。刚才瑞
剪贴识字就是以大量识字为目标,将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图片进行分类收集,贴到专用的本子上进行集中认读。而识字剪贴本就是活动的载体和呈现方式。
剪贴识字,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让孩子自己准备一个稍大的本子,老师教给学生剪贴的方法,比如,怎么剪?(先认一认,读一读,再把有字的这一块剪下来),怎样贴?(在本子上均匀地贴好,再简单做装饰)等等。每
比如学完了《菜园里》,就可以让孩子跟随家长去菜市场买菜,拍下菜的照片或者或者画出菜的图片,把他们剪贴下来,并且剪贴或书写蔬菜的名称,还可以剪贴蔬菜的谜语、儿歌、生长习性等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剪贴认读,不仅可以认识蔬菜的名称,还可以通过实物感知、图片观察等途径,了解大量关于蔬菜的知识。既扩大了识字量,又丰富了生活积累,一举两得。
再如,学完了《识字六》,认识了12种野生动物后,就围绕野生动物主题进行搜集剪贴,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大量的野生动物的名字:丹顶鹤、麋鹿、大熊猫等等。通过剪贴、认读,这些字就渐渐地被学生所熟悉,所掌握,在识字的过程中也丰富着生态科学的知识,受到保持生态平衡的教育。
我们生活在母语的文化氛围中,剪贴的资源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超市里的食品、用品、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居住街道小区的名称;出行的车票、旅游景点的门票、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日月星辰;一年中的节日活动;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服饰等等,兴致为之,信手拈来。
我们的学生识字绝不是仅仅依赖课本,依赖课堂。生活才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就是最活的识字课堂。剪贴识字就是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学生自制的剪贴本就是自己的专属识字教材。它源自学生内在的识字需求,是学生自己做给自己的一份识字自助餐。学生在制作剪贴本的过程中,搜集整理身边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增加了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和次数,识字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有专家评价剪贴本说:“这个看上去有点土气,居然在今天的课题研究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剪贴识字本里有乾坤。”细细想想,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通过剪贴让学生认识了一定的汉字,这只是最基础的知识层面的收获。更为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敏感性。走在街上,他会念出商店的招牌,买零食,他要看看上面写了什么字,看电视,他不是只看画面,他会关注下面的字幕等等。看见什么东西都能够不由自主地关注到与之相对应的汉字。这种意识方面的提升不得了,给他以后的语文学习带来的正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剪贴本识字课。以《我爱南京的美食》一课为例。这一课在全国首届汉字教学观摩大赛中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
老师首先从“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中,引入中国人独特的美食文化,南京作为一座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名城它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食。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你最喜欢吃南京的什么美食,说一说原因。从而引入主题《我爱南京的美食》。
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开展剪贴本交流的活动。老师提出要求1.带领同桌认读美食的名称。2.重点介绍其中的一种美食。3.自编趣味题,考一考同桌。学生们就两人一桌互相介绍自己剪贴的南京美食,合作热烈而认真。接下来老师问的不是自己搜集剪贴了哪些南京美食,而是:说一说,你在同桌的剪贴本中都知道了哪些南京的美食?学生们就开火车说:我从同桌的剪贴本上知道了盐水鸭、脆皮火烧、鸭血粉丝汤等等。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游戏,加深记忆。名人美食对对碰,把美食和名人的名字连起来,探寻美食背后的故事。用南京话喊一喊老南京吆喝。吉祥美名连连看,既能够识字,又了解了美食美名的寓意。 “美食猜猜看”把所有美食的名字出示出来,请一个学生出列,闭上眼睛,老师点一个美食让学生猜猜看,学生问:“是不是梅花糕?”大家回答:“不是梅花糕,请你再猜猜。”直到猜对为止。其实是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再把
“美食趣味园”1、请说出以鸭为原材料的三种南京美食?2、“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说的是哪种美食?3、因乾隆皇帝而闻名的南京美食有哪些?等(课件展示)
最后以南京小主人的身份推荐一种美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老师,讲出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这次学习到的剪贴本和剪贴识字课,他们互相配合,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敏感性,引领学生在识字的道路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