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了一位法国教育家的“奇谈怪论”: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
我的心似被针蛰了一下,胸口莫名地隐隐作痛。
我想起了我们老师常发的牢骚: “我们老师讲得那么累,可学生还不认真听,真不象话;”“我今天累死了,口干舌躁,咳!……”这些原本显现自己工作辛苦、认真的话语,在这“奇谈怪论”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令人可笑,可叹。
仔细想想,也是如此。我们是教师,不是讲师;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不是讲课的地方。学校是上课的地方,不是做报告的地方。谁让我们去讲课了?!
所以,各位教师,当你喋喋不休地讲述之时,你是否想过,学生是不是喜欢听;当你在讲台上口吐飞沫,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之时,你是否想过,原因到底何在。当你觉得你的教育有些问题的时候,你是否常常反思,并考虑换一种方式,试试闭上自己的嘴。
闭上你的嘴,让学生大胆地问。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也曾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回家后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在校听老师的话了吗?而某些发达国家的家长则喜欢问: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了吗?两种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时代的发展,则更显示出需要质疑型的学生。的确,问是思考的表现,问是学习深层次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课前质疑,然后循疑而进;在课中质疑,深入探究知识的奥秘、规律的形成;在课尾质疑,把问题带向校园、家庭、社会,让课堂向课外延伸。
闭上你的嘴,让学生静心地思。21世纪倡导让学生做个爱思考的人。的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思,方知不足;思,方知过程;思,方知结论。思与进步共行,思与成长同在。为此,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时,当某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后,我们不必急切地让学生解答,迫切地让学生交流汇报。不妨给学生一段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静静地思考,默默地体味,划划句子,做做批注,创设一个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闭上你的嘴,让学生自由地说。在积极的思考过后,学生会产生很多想法。有自己独特的具有个性的阅读理解。这时,我们不妨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对某段文字的理解,说某试题的解题思路,说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看法,说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有时,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友善地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善于从不同的声音中提取信息,从而提高认识水平,锻炼能力,发展思维。
闭上你的嘴,让学生美美地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确,读可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读可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读有利于背记好词佳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还可以感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了美美的朗读才更增加文字的魅力,更打动学生的心。因此,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讲促读,以读代讲,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读、悟读、品读,赏读,熟读,让琅琅的读书声在各个教室上空飞扬。
闭上你的嘴,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有识之士提出:写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要求也提出,要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创设写的机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写写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写自己的思考过程,让他们的思想在笔尖自由地流淌,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
闭上你的嘴,让学生去参与去实践。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坐仁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比喻:一堂课40分钟是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实践的蛋糕就少了。而缺少必要的实践,又怎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必须同社会相联系,同生活相结合才真正有效。教学服务于生活,今天的学习服务于明天的工作。不妨把时间还给孩子吧,让他们去玩一玩,量一量,试一试,做一做,演一演,测一测,画一画……也许,你说了半天的乌鸦喝水的秘诀,讲了一课的曹冲称象的原理,还有那说也说不清的推导过程,自然界的某个奥秘,只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便一清二楚。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长期以来封闭孤立的“教育”,曾大声疾呼要给儿童以“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在这里,我想再次呼吁:各位老师,闭上我们的嘴巴吧,把课堂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