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的时候,我的一个美女同事步态优雅的从我面前款款走过,我开玩笑的赞美她:“你来了,袅袅娜娜,悄然无声,仿佛是九天仙子降落凡尘,你玉骨冰肌,晶莹圣洁,莫不是美的精灵……”,此言一出,举“站”皆惊:“啊,你的口才好棒哦,出口成章啊!”我陡然一惊,猛然清醒过来:“哪里呀,我这是背的现成的。”
离开校园多少年了?13年还是12年?,可是这刻在心底的音符却从来没有被时光的河流冲淡过,搁浅过,不知道哪个明媚的早晨抑或哪个绚烂的午后,她就会不期然的从记忆深处跳出来“秀一把”,一如今天早晨。
伴随着这动听的韵律,脑海中又浮现出一群少男少女们一起摇头换脑的朗诵的温馨画面,思绪飘飘乎乎的回到了上师范的时候。那时候从农村考上来的学生,普通话底子本来就不好,而我的家乡,又是最为严重的“方言灾区”,所以想学好普通话是非常不容易的。记得那是上师范二年级的时候,省里要举行“直呼音节大赛”,要从每个班挑选出一些普通话优秀、口齿清楚的学生参加现场汇报表演,筛选是极为严格的,幸运的是我成了其中的一员。那个时候,师范里的课程并不吸引人,尤其是下午的课程,更是如同“鸡肋”般让人难以忍受。每天下午,我们这些被选中的同学就昂首挺胸的在其他同学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里离开“鸡肋”去语音室训练,正是爱慕虚荣的年纪,心里的感觉真像是一只骄傲的小公鸡呢!
发了书,才知道什么是“直呼音节”,整本书没有一个文字,全是密密麻麻的汉语拼音,一开始是词语,然后是句子,最后就是长长的文章,一开始并不适应,看得眼晕。后来,越来越熟练,直到现在,一个长长的音节,我只扫一眼,马上就能直呼出来。这一招曾经让好多人羡慕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我们的直呼音节水平越来越高,看那些长长短短的音节和看到汉字没什么两样,脱口而出,在省检查团检查验收的时候,赢得了“满堂彩”,把我们那胖胖的辅导老师乐得生生变成了“弥勒佛”。
收获的不仅仅是技巧的熟练,那本厚厚的《直呼音节》的编辑是非常精心的,前面的词语都是平时最容易读错的词语,中间部分的句子都是一些很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后面的文章都是一些文采斐然的经典美文,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极具韵律感。我们在课余时间经常拿里面那些琅琅上口的句子互相开玩笑,“你来了,袅袅娜娜……”这段描写雪花的句子被我们创造性的用来描写人,而且使用频率那“相当”高啊!每次看到同伴从远处走来,我们就会脱口而出:“你来了……”,被说的这位同学马上就会接口:“袅袅娜娜……。”然后大家笑做一团!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成了我们直呼音节训练班的经典用语,更成了我们对学生时代的记忆中最亮丽的一抹颜色。
在训练的同时,我们还背诵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和经典美文,现在的朗诵讲究“语感”。现在想起来,正是在对那些美文反复吟咏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在对那些美文反复吟咏、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次的强化训练,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爱上了语言,爱上了普通话。毕业以后,阴差阳错,我长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很少有机会像学生时代那样摇头晃脑的沉醉在语言文字的魅力当中了。但是那种对语言的魅力的热爱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增无减。今年,我终于按捺不住这颗渴望亲近祖国语言的“蠢蠢欲动”的心,报名参加了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终于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吟咏中再次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和乐趣。后来才知道,今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我注定和汉语拼音有一段缘分,上天在冥冥之中安排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再续前缘。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与汉语拼音共同度过的那段难忘时光,也化成了一段最美的音符,在生命的长河里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