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效课堂’成了周围与教育有关人员常说常道的一个话题。10月13日在殷度实验小学听到中国教师报首席记者李炳亭图解高效课堂的精彩报告,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记者的个性鲜明,首先有个性的人总是最容易招人喜欢,其次,就当下而言教育堪称是一个张扬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的事业。报告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对高效课堂做了幽默风趣又不失形象具体的概括。这样的概括使得‘高效课堂’四个字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充斥我的大脑,迫使自己对于高效课堂有了一番规划与展望。
首先:从弱势群体说开去。
高效课堂22条指出高效课堂具有两个基本点:第一便是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从这一基本点不难品出高效课堂所蕴含的人道,弱势群体存在了很多年,一代又一代老师也对其关注了很多年,弱势群体依然是弱势群体,依然需要关注,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总是停留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其以特别的帮助,给其以特别的温暖,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弱势群体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将其转化,转化为非弱势群体。因为有了弱势群体的存在,教育的给予者无法从多方面取得成功。而高效课堂则把人人成功作为奠基,在课堂上人人都有需要,唯有人人满足需要才能水涨船高。
记得几年前参加一次外地培训,听到一次关于分层教学的报告,举例来说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一些锻炼能力的作业,而成绩较差的同学则只需要完成基础性的作业。当时我有这样的疑问:如此长期做下去,那么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差距岂不是越拉越大。结果我得到了这样的解答:给后进生一些较低层次的作业,可以让他循序渐进的品味成功,在内心形成一种‘我也很棒’的心里暗示,这样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不同成都的学生齐头并进。我想最重要的是一定让后进学生也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都是满足,那么在课堂上满足或许效果更好,应该更为接近不同程度的学生齐头并进这样一种终极理想目标。
其次:注解课堂效益公式
高效课堂22条提出这样一种课堂效益公式:1×?=效益
“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
假定“?”是0,那么1×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1×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
因此,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这样一个公式揭示了一种教育趋向:充分关注学生主体,以求课堂效益最大化。
那么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现状是怎样的? 依然假定教师是恒数,那么学生是恒数码?如果是,那么教育便是1×1=1了,多么可怕的现状,因此学校成了统一模式的训练场,进去之前千奇百怪,出去之后整齐划一,现实也正是如此,不过教育总归不是万能的。历数古往今来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施教者、在共同完成一种教育历程的过程中不乏收益颇多也感慨颇多者,其间所激发的火花,碰撞产生的灵感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此说来教育便不是1×1=1那么简单了。就让我们对于课堂效益进行一番假设:
1、假定学生是恒数,老师则是‘?’,依据教师投入的多少来计算课堂效益,即?×1=效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假定“?”是0,那么0×1=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2×1=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
这些无论是‘零效益’‘正效益’还是‘负效益’都是属于施教者的,而作为受教者则随着教师的投入或虚度哦、或幸运、或遭罪。
2、假设老师和学生均不是恒数,依据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投入来计算课堂效益,即?×?=效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假定“?”是0,那么0×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2×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这样的结果真是大快人心,可以说一种双赢。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该叫做什么效益课堂呢?是否让我们凝眉诧异,在你不经意间,世间总会发生许多奇迹。
3、假设教师与学生均不是恒数,但步调无法保持一致,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1=-1或-1×1=-1,显然这样的课堂为负效益课堂。
如此看来,关注课堂效益,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关键因素。相互的促进与提升是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根本,课堂效益公式以一种简洁明快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最后:我言教育“说”和“做”
在高效课堂22条中第20条:揪住“七寸”找“途径”如此描述:
传统教育患的是“课堂并发症”。课改就是找到的那个“支点”。其实课堂不仅是教学的牛鼻子,更是撬动一切问题的那个“支点”。毋庸置言,教育“百病缠身”,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戒除 一些急病乱医的鲁莽。时下课堂教学的某些观点和所谓的“见解”,大都属“盲人摸象”,因而一线教师要对某些“专家”的指点保持高度的警醒。教育首先需要解 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解决问题,就要奉行“实践的力行”,今天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需要“理念”,可悲在理念过分泛滥,却又绝少有哪位专家愿意手把手教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的。千万记住,我们不能因此自乱阵脚,要咬定“行动”,寻找“途径和方法”,要知道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首先言‘做’:读完这一段描述让我着实庆幸自己是一线教师,可以在泛滥的理论海洋里寻觅属于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即便是百病缠身,依然可以靠着这哪怕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踏踏实实地医治疾病。这样一来,因为有了救命稻草,当然也就不会自乱阵脚;因为有了救命道草,便会踏踏实实的付诸于行动;因为有了救命稻草,即使中途碰到问题也会积极寻求途径与方法,不会中途放弃另觅良方。我认为一线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需要有一种信仰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的‘做’踏实、实在、往往会做有所成。即便是贡献有大有小,这样的教育总归是‘做’出来的。
再来言‘说’,可爱的一线教师有时候是很乐意聆听专家的一些言论的,其中包含这样的心理:有所‘做’为便会有话要说,愿意把自己的‘做’为说与众人听首先是一种慷慨大度的表现,其次如果言之有物,听者便可以有选择的欣赏、接纳与吸取。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可以在忙碌中走一番捷径与谁而言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是理论泛滥,自己不防把自己的所‘做’也拿来相互说道说道。不在指点,而在分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岂不美哉?
最后借用李记者喜欢的话语结束遐想:让我们从世俗生活中寻找未来教育的那抹光明。让我们向着良好教育这个特定目标前进,迫使全世界都为良好教育而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