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书目
《童年》
阅读者
及方式
王奎仁
自 读
作者
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著名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木匠家庭。4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念过两年小学。11岁走向社会,独自谋生,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面包师等。1892年以处女作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登上俄国文坛,主要作品有《海燕之歌》、《母亲》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6)、《我的大学》(1923)等。由于在文学中的开创性贡献,他博得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的世界声誉。
内容
简介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阿辽沙从3岁至10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童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很早就被翻译到了中国,它曾对我国的革命、文学以及广大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彩
段落
1.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2.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3.“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4.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5.“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1.以小孩子的眼光、语言、心理描写悲惨的生活,使悲剧场景蒙上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来哀而不伤,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真实经历。
3.语言简洁生动,活泼非常口语化,描写栩栩如生,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
人物
形象
1.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这种长大的力量从何而来?本身的优秀品质(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向往美好的事物);以外祖母为代表的优秀人物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外祖母对他的关心爱护、言传身教。
2.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广、善于忍让。与外祖父分家后,在艰难的环境下带着阿廖沙一起相依为命;面对外祖父的毒打和逆子的折磨仍能保持乐观; 被酒馆女主人打骂也没有怨恨,反而还责怪我报复酒馆女主人的行为;怜悯穷人和弱者,对待工人很友好、和善;看到阿廖沙捡破烂赚钱,外祖母既欣慰又心疼,默默流泪;在火灾中指挥若定,之后又马上为舅母接生,累得几乎瘫倒。是这个黑暗背景上的一颗明星,她善良的心和她所讲的迷人、可爱的民间故事温暖着高尔基的心灵,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种下了生活的信念,并培养起高尔基对文学的深厚感情。可以说,她是高尔基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3. 外公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粗野自私,经常为了家产争吵斗殴,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
4.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等等,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
阅读
感受
《童年》里的阿辽莎年幼丧父……寄人篱下(与母亲投奔到外祖父家);饱受欺辱(生活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 痛苦和丑恶);随母改嫁(我被迫离开了学校,母子俩又被继父欺辱不得不回到外祖母家,这时外祖父已经与外祖母分了家);母亡流浪(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童年的这些经历哺育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丑恶的反抗精神。我对阿辽莎热爱并渴望读书的精神非常钦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坚持读书写字,年幼的他为了读书,还常常要去捡垃圾。和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拥有着一个非常幸福、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会向他学习,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读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本领。
阅读
箴言
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有上千上万的读者.可是对他的作品,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感受不一定相同。然而谁也躲不开他那颗“燃烧的心”的逼人的光芒……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