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几条经验
下个学年,蝴蝶老师又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那么,原来的一些经验就可以拿来继续使用了。这些方法全部来自于我的教学实践之中,应该有值得大家借鉴之处。
一、 认名识字法
一年级新生刚刚入学,彼此都不熟悉。况且他们识字量有限,认同学的名字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时班主任可以想出巧妙的办法,指导他们一边认名字一边识字,可谓一举两得。比如老师每天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下两个表现好的学生的名字。这两名学生看见自己的名字上了黑板,感觉非常自豪。接下来老师可以鼓励这两名学生自己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集体认读。为了避免生硬地机械记忆,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讲讲自己名字的含义,并选择名字中简单的生字进行组词。这样一系列活动下来,多数学生就能轻松地认识这两个名字了。随着汉语拼音学习的深入,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练习给名字注音。日子久了,学生不但认识了同学的名字,而且识字量也在渐渐增多。
二、 爱护桌凳,轻松值日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要学会值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是面对我们社会上的独生子女,值日这件事需要班主任认真操作。老师首先要告诉孩子们方法,并亲自手把手教会洒水、扫地、拖地等。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把凳子搬上桌子再扫地,扫干净教室后再把凳子放下来。这样每天一搬一放,不仅严重缩短了凳子的寿命,就连课桌的使用期也要大打折扣。多年来,我从不赞成这种做法。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时,我提醒他们把凳子放入课桌下面。值日时,我请值日生先把桌椅摆整齐,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始打扫卫生。这样不仅缩短了值日的时间,更起到了爱护桌凳的作用,实践证明,每学期后勤检查各班桌凳时,我班的合格率都是百分之百,屡屡受到表彰。
三、 小组收发作业法
鉴于一年级小学生不认识同学的名字,收发作业时比较困难,我发明了小组收发作业法。以一横排为一个小组,假如最左边的同学是组长,那就从他这里开始收作业。别的同学依次把自己的作业传递过来,由组长统一整理好上交。发作业时,从组长起,每人只拿自己的作业,其他的依次往下传。等传到最右边,就只剩下这位同学的作业了。这样收发作业省时、省力,而且有利于维护班级纪律和秩序,值得推广。
四、 成立家长委员会
班主任要想更成功地对学生展开教育,必须跟家长联手,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班主任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家长的观察和了解,组建本班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一定要有博爱之心和奉献精神,要像班主任一样不计得失,心胸宽广。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既能站在学生和家庭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还能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有了家长委员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重大决策时就有了智囊团,举行一些小型活动时可以由优秀家长代劳。相信有了家长委员会的协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五、 自己调换座位
班级的座位一向是家长们最感兴趣的敏感话题。班主任在处理要求调位置的问题时需要智慧和能力。多年来,为了化解由座位引发的矛盾,我一直在探索最佳方法。其实,大多数家长都相信老师是能够客观公正地安排学生座位的。为了避免学生斜视,我们班级的座位都是每周向右挪动两排。但是,有些孩子长时间坐在教室后面,家长总是不放心,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重视。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们前后调换座位。比如:一二排和三四排交换,五六排互相交换等(特殊情况另行安排);再比如:荣誉桌的位置是固定的,学生需要坐荣誉桌时,自己找上周该位置的同学调换。下荣誉桌时,也是自己去找合适的位置。但是有个原则:不管坐在教室的哪个地方,必须看得见黑板上的字,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由于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安排了座位,所以就没有什么意见给家长反映。家长也就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给老师提要求了。
六、 让班级有家的感觉
班级就像一个家庭,老师是家长,学生们是兄弟姐妹。大家天天在教室里学习,当然得爱护教室。我每接一个班,都十分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我和家长们、孩子们会及时动手打扫教室,办好黑板报,贴好评比栏,还鼓励学生带来盆花,美化教室。我带头给学生们拿来卫生纸,以便他们需要时使用。学生们还主动带来抹布、吸水拖把、水桶等。有的学生还带来小鱼缸、小乌龟,建立自然角;我又发动学生捐献图书,成了了图书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的班级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给我们无限的温馨和快乐!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班主任根据实际学情,不断地去研究,去创新,实现班级管理的更加高效,实现学生、教师、家庭的共赢!
浏阳河 - 古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