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成长故事 感悟别样真爱
在家教中,人们常说“严父慈母”。今天我们温习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母亲表扬和父亲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去探个究竟吧。
——题记
【概括大意】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由作者“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构成。作者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他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尤其是成年后的认识转变。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是由感性描写,到感性叙述,再到是理性的升华。
【阅读理解】
妈妈:题目中有个标点符号,为什么有这样标点符号?
奎仁:引用了父亲和母亲对儿子作品的评价语做题目。
妈妈: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写文章的审题,题目理解了可以说下文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带着理解读题——
奎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是一对反义词。
妈妈:童年的小巴迪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得到这样的两种评价?巴迪当时的反应怎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1-10自然段。
妈妈:面对巴迪的诗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
奎仁: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她搂住了我……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这里抓住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奎元:神态、语言、动作。
妈妈:听了母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有什么反应?
奎仁: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妈妈:“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这是母亲的评价对吗?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那么,要不要把这么好的诗拿给父亲看?这是巴迪此时最想做的,那么此时的巴迪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
奎元:巴迪怀着一种激动、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妈妈:焦急地等待,父亲终于回来了,可焦急地等回来的父亲看了那首诗却说——
奎仁:“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妈妈: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此时的巴迪心情怎样?
奎元:沮丧、失望、难过……我再也受不了了。
妈妈:“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话吗?
奎仁:确实,精彩极了,相当好,巴迪得意洋洋。糟糕透了,巴迪失望、痛苦。
妈妈: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中,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吗?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
奎仁:“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奎元: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品读感悟】
妈妈:看来孩子们完全读懂了作者的心声,所以有两种评价。作者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孩子: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妈妈: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孩子: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父母给了我们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我们要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