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读日记”看学生
孩子们坚持写日记有一段时间了,今天组织大家进行了一场“日记交流会”。
首先,自己从以往所写的日记中挑出自己最中意的一篇文章到台前读。孩子们所读文章各有特点。有的幽默诙谐,另所有人忍俊不禁;有的情真意切,使大家陷入深深的思考。无声的文字在每一个有真切感受的孩子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散发出新的魅力。
第二,读后由学生进行评价。从孩子们的发言中,能够看出他们不但做到了认真倾听,而且做到了认真思考。有的说:“从他的文章中,我听出了......”,“我觉得如果你这个地方加点......会更好。”,“她的那段景色描写太棒了,能感受当时的人的心情就像那景色一样美好。”“他和妈妈的对话特别生动,就像能看到当时的情景一样。”......与先前我第一次让孩子们在作文本上写下对同桌作文的评价相比,效果好了很多.
第三,下课前的几分钟,请同学们谈这次活动的收获或感受。
“我知道了原来作文里也可以大胆的幽默一把。”
“我知道了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
“我通过这次活动,变的大胆了。”
“我再也不为日记写什么发愁了。”
“给作文起个好题目也很重要。”
......
其实,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我更愿意听到的,或者说我设想中应该听到的是诸如怎么通过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啊,文章中应该学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作文更生动啊等等。可是反观孩子们的发言,我觉得自己又不自觉陷入了课改前老师总是喜欢在学生发言后把大家的发言总结归纳为统一的套路。整天要求学生发言有独到见解,可是一旦觉得孩子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时,总会想要给孩子拔一拔。无意中,把孩子拔到看似统一的高度,却不知,有的孩子已经拔断了根,没有原来的基础支撑而更加不知所措。再看孩子们的发言,他们的收获都是自己原来不曾认识到的,既然今天有了新的感受,那本身不就是一种进步么?可能胆子小一直困扰着他,而今天他变的胆子大了,这样的收获对这个孩子来讲,不是最迫切也最优价值的收获么?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事物的思考也必然存在差异。如果说尊重孩子的个性,那么最起码,要从内心接受不要奢望每一个孩子在同一件事中有一样的收获。也不要认为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样优秀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是多样的人生才另这世界多姿多彩。
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