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六的上午8:3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妞学校相当重视这堂讲座,给每位家长都提前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上午八点半我和孩子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被誉为“学术超女”的于丹老师用她的博学和睿智,向我们阐述了她的观点:“中小学人格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犹为重要,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寻找人的生命与尊严”。于丹老师的这堂讲座,引起我的共鸣和反思。
在讲座中,于丹老师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不仅引用了名言名句,还讲了令人深思的故事。我觉得,想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宝贝,更是一个在思想意识上脱离我们的、独立的——人。
从孩子哇哇落地到咿咿呀呀会说话,学会吃饭、穿衣等,我们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心血,教孩子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等孩子大了,我们还要教他们学会认字,学会算数,学会教朋友。我们总觉得他们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他们的一切事情都需要我们的照顾与呵护。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能力渐强,我们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灵成长。在学习上要求越来越高,在生活能力上要求越来越低。平时下班回家,大人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孩子们却不会到家长跟前问问需不需自己帮忙做一些事情。生活中,孩子们可以不会洗袜子,可以不会叠被子,可以不去给生病中的爸爸妈妈倒杯水,可以不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和同学们有纠纷绝对不能吃亏。。。因为这一切都不重要,自己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我想,从表象上看,确实是孩子没有体谅家人的爱心,确实是孩子不懂事,但也是家长教育方式上有问题,所以才培养出了这样冷漠、自私、飞扬跋扈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就要自己去承担他所应承担的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家务,我们家长不要以为只要学习好了,孩子的任务就完成了。像倒垃圾、洗袜子、擦地板,三年级的孩子完全做得到。在平时,当我们家长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将之告诉孩子,让孩子与家人一起分担并共同解决。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思维意识。孩子需不需要报一个辅导班,不是家长高高在上的发命令,逼迫孩子去,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一起讨论并分析比较,让孩子自己决定上还是不上。尊重孩子,并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呵护倍至,而是让他和我们一样,经受生活中的痛苦和磨难,更体会着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尊重孩子,不是把我们在几十年里得到的一切经验统统塞给孩子,让孩子不受伤害,不受委屈,少走弯路,而是让他们和我们一样,经历了风雨之后还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生活,用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和事情,有着坚韧的承受能力和很好的心灵修复能力,我想这才是最根本与最重要的。当孩子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双手,当孩子在跌倒了以后又爬起来勇敢地向前走去,当孩子学会体味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当孩子在幸福面前学会了珍惜,当孩子学会用友善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当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只有当孩子自己作个独立的“人”去面对一切事情时,才能学会处理问题,学会解决困难,才能发展成为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的人。
在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棒,这是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无名墓碑上碑文: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作为家长,我们能改变什么呢?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不要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一个无比硕大的容器,总想着往里去塞满各种知识,而是将他们想成是即将点燃的火把。不要总是以为他们是一些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当他们行走时,我们不是在前方引领着他们怎样走,而是远远地跟着他们的后面,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提供我们的建议,唤醒他们心灵本真的勇敢和自我,让他们自己决定在哪里拐弯,让自己去体会成长的乐趣。在这种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成长驱动力的推动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孩子们一定会拥有健康自信的心态,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谢谢云笛儿,每次在这精美的信纸上面抒写下小小的文字,都让我有一种美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