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勤扫心灵的清尘(一)每次听课,总有触动心灵深处的感悟——许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许是授课教师的深情朗
听课,勤扫心灵的清尘(一)
每次听课,总有触动心灵深处的感悟——许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许是授课教师的深情朗读,许是学生的一段练笔,许是课堂上意外的“枝丫”……4月5日、6日两天,我和同事在市工人文化宫, 参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观摩了来自绍兴的刘发建老师的识字课《神奇美丽的汉字》、来自深圳的赵志祥老师的《鲸》和市子路小学的副校长武凤霞老师的《杨氏父子》,并认真聆听了这三位名师的精彩报告。
这次听课不仅使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课堂风采,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深一层的思索:作为老师,我们通过一堂课应该给予孩子什么?知识的引领和传授?情感的激发和沉淀?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三维目标的确定明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梳理着我们的课堂行为,更是唤起了每一个语文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思索。还是欣赏刘发建老师带领学生畅游文字世界时诠释的那个“慧”字,他说:“懂得打扫自己心灵的人,就是智慧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智慧的聪明人,往往容易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错误,所以世上总是聪明的人多,智慧的人少。”是啊,也许,我们不能左右自己的智商,但我们可以通过“修炼”提升自己的智慧。作为我,是喜欢听课一族,我愿意透视一节节好课梳理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扫心灵中的尘垢,以此获得新的智慧。
把“根”留住
——听刘发建老师《神奇美丽的汉字》和报告的思考
恕我孤陋寡闻,听课之前真不知道刘发建老师何许人也。来到听课会场,借助发放的听课日程表的介绍,才了解了一二。刘发建老师,系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人教论坛版主,小学语文青年名师,周一贯先生的关门弟子,《人民教育》称之为2005年度中国语文界不可忘记的三位老师之一。没关系,只要用心学习这位名师的理念,什么时候都不晚的。
讲台上的刘老师真不愧来自鲁迅的故居,连长相、打扮都带有江浙之风。应该说,刘发建老师的这堂识字课——《神奇美丽的汉字》,让我们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对汉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带领我们一起触摸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汉字情。聆听完刘老师几乎一个半小时的识字课,紧接着是他做的报告《汉字文化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刘老师声音很是沙哑,普通话不好,但沙哑的言语掩盖不了他思想中的亮光。从他的两节紧凑的识字课和富有见地的报告中,自始自终阐述着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肩负着传承祖国传统文化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精神文化的无价之宝传承下去,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这两节识字课的流程大体如下:
课前谈话:从生活漫步课堂
第一部分:揭开错字的面纱
第二部分:触摸汉字的智慧
第三部分: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一、以趣激情:
刘老师善于抓住孩子们爱好游戏的天性展开教学。授课伊始,刘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亲近交流:“河南有什么好吃的?”“河南人有一句最爱说的话是什么呢?”拉近了师生距离。在第一部分教学中,刘老师先给大家猜了个谜语:“有个小家伙,模样有点怪,无嘴一身牙,能把门儿开。”并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谜底“钥匙”。接着通过让学生写容易写错的字,从汉字的字形中揣摩祖先造字的意图等游戏方法,引导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品味小小汉字中蕴藏的智慧,感受汉字文化的神韵。
二、寓情入境:
刘老师很会讲故事、设情境,引导学生和他一起“玩”汉字。如写“冒”字时,他说:“很多人都把‘冒’字的上边字写成了‘日’字,还有人写成了‘曰’,眼睛上面能说话那就是怪才了,如果太阳烤到眼睛上面那也烤焦了,都不符合我们汉字的规律,我们老祖宗聪明得很,没那么傻呢。这样我们就把字义和字形结合起来了,还会错吗?” 接着他一步步引导孩子发现汉字音形义之间都有联系,如:“荒” 字可以理解为“草亡了,水也亡了,此地就荒了”;“费” 下面这个“贝”是我国古代的钱,古代是用贝壳做钱做交易的;“广”“发”为“废”,任何东西发得多了,都变成废品了;还有 “止戈为武”的“武”字,懂得打扫自己心灵的人方为“慧”,水去为“法”,人言为“信”,人本为“体”等等,使我们不禁为祖先的智慧所叹服,也为刘老师深厚的汉字文化底蕴所钦佩。
三、拓展巧妙
在课的最后,刘老师展示了他的一首赞颂汉字的诗,接着,他向学生介绍了汉字经历的屈辱史,唤起了每位中国人对汉字深深的爱,最欣赏刘老师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你们现在知道和使用的都有哪些汉字输入法呀?”孩子们有的说“拼音输入法”,有的说“智能ABC”,有的说“五笔输入法”,刘老师分析了“五笔输入法”现在存在的弊端——就好比拿刀把汉字砍成好几部分,失去了汉字的完整美,这样水到渠成地发出呼唤:“孩子们,谁来站在我们汉字智慧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的汉字?谁来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与思想?谁来破解神秘汉字的生命密码?”可谓拓展巧妙!
几点思考:1、刘老师举的例子“照”字太典型,学生编成“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之类内容当然不可取,但我想,孩子的现象力是不可估量的,根据我教低年级生字时的实践,我感觉学生只要展开合理、健康的想象,运用创编故事、创设情境、对比法、联想等方法来识记课文中的生字都应该鼓励在先,不必拘泥限制。
2、最后一个部分很精彩,但顺序是否可以这样处理:介绍造字圣人仓颉——汉字的演变史——汉字经历的屈辱史——现行的汉字输入法利弊——发出召唤。
刘老师也是很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在报告中,他直接从目前讨论激烈的“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谈起,提到小学语文老师身负的重视生字教学的重任。并发人深省地提出:“如果只是或者主要是用拼音来进行识字教学,为阅读课文扫除障碍,就是浪费了我们得天独厚的汉字教育资源”,“我们这么多教育专家,谁用心研究过汉字偏旁部首的教学方法?”全场震惊!接着,他谈到了“无痕识字”,寓识字于游戏、阅读中。由于时间关系,这个很重要的无痕识字”理论,他没有讲透彻,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实践中用心去悟了。就像刘老师解析“智慧”一词的含义时候说的那样:“我们会用扫把打扫屋子,我们没有办法用扫把打扫心灵,但是我们要像打扫屋子一样,经常反省自己——今天能不能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能不能比今天做得更好?要多想想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就叫内省,这就叫智慧。”
总之,从刘发建老师的识字课和报告中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今后应该从自身做起,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抓住汉字文化的根,运用我们自身的智慧,通过我们的教学把这个“根”扎扎实实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