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里去
——我的阅读课3.24
开学至今已一月有余,我的阅读计划如期进行,除了因为两天没上课耽误了十多首儿歌的学习,到目前为止,谚语的复习已经进行完,俗语儿歌已经进行了大半。班里孩子课下的读书习惯也已基本养成,图书也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距离最初的尝试,已有将近半年的时间,现在再来审视自己的所做,心里多的是一份笃定和清醒。我觉得,无论学习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好的为我所用。既要做到不跟风不追风,也要认真地辨析风向,让其为我们的行走助力。
阅读一些书籍,也考虑到自己的现实情况,我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现在,我们的工作量大成了我的一个优势,这让我在能尽量顾及课本学习的同时,还能每天挤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我的阅读实验,一周五节课,每节课已经能学习到六首儿歌,足矣。就像韩老师所说,我有时间上的优势,即使累点儿,也愿意。
这学期,我没有对自己每天的课堂进行逐日地记录,是因为课堂上总是清淡如水地读,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记录的内容逐渐转变为一些方法的学习和感悟,以及一些小小的所得。
就像今天,我要写下的是:说到心里去。
对于儿歌的学习,班里的孩子已经能学到六首甚至七首了,数量上在一点点增加,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量的增加也能说明孩子的朗读和识字越来越快,甚至有的小孩读三遍就会背诵。课堂读书氛围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孩子读书时间长就会倦怠,即使比较有意思的儿歌,也需要老师不停地想办法去调剂。这就要求老师说一句话就要有一句话的分量,要让这些话真正在孩子的心里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它的有效性,才能让课堂真正高效起来。总结近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一个教师无论素质多么高,对教材挖掘得多么深,当他与孩子交往的时候,都要学会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说给孩子听。比如,我在给孩子举一些关于俗语的例子时,会设置孩子感兴趣的熊大熊二的角色。当那些孩子熟知的角色被搬到课堂上时,孩子的热情就会高涨,老师所说的那些本来有点难度的问题也会被孩子接纳;比如,当我让孩子把句子变长的时候,我会拿出他们喜欢的“拉面大王”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试着也把句子吹一吹。
教师要激发孩子的表现欲。
每一个小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尤其是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表扬的对象。作为教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赋予其美丽的称号,永远都是一种最能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的好办法。比如,我们班里的孩子经常会得到有点小夸张但很贴心的小称号:最靓的美女、最闪的帅哥、我佩服的金嗓子、优秀的小作家、出色的领读员、班币大管家、专业的图书管理......就连举手举得端正的也会受到表扬。甚至,体育老师排好的队伍需要变形,我也赋予其“百变小魔仙”的美称。这些称呼要粘在老师的唇边,随口即来的。再慢的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老师的肯定是让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的法宝。
当然,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可以的。当批评他们的时候,我可不生气,因为一生气,良好的上课情绪就没有了。我说:“谁是最老的小老头?谁又是老太太?”孩子的小身板立刻就挺得直直的。
教师要激发孩子的争胜心。
班里有三个大组,每次读书都要争个高下,孩子就是在乎自己的组是胜还是输。老师的脑子里有那么多的分数,为什么不给他们呢?他们自由选好了自己的名称:战狼队、猛虎队、恐龙队,听起来都是气势汹汹的。每一次比赛,班里有点沉闷的空气都会空前地沸腾起来,我可要好好利用。我不仅说哪个组赢输,还会点出XX组因为XXX怎样才输了。这样,不认真的孩子立刻就知道自己做错了,旁边的小老师也会提醒他。
教师还要修炼自己的场。一个好的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应该像是一个磁场,用自身的魅力和百变的教学招数吸引住每一个孩子。人的性格有差异,为人处事有差异,但站在讲台上,我们一定要有教师的角色意识,要努力打破自身的局限,要学会做一个能掌控情绪的人,做一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做一个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的人。惟其如此,每一天的阅读才会有最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