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积累(四十五)
——读余映潮《致语文教师》
读余老师这本书的第29“语言教学的创新”,余老师这样谈关于语文积累教学:“第一,在语文的读写教学中让学生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如认识更多的字,记下更多的词,更重要的是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坚实基础......”
读后,引发了我的共鸣与思考。对这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多,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见过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积累作业,并对那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而且不敢苟同。
第一种积累是摘抄语文书中的好词好句和概括中心内容。这样的积累孩子每一课都会做,老师会每一课都批改,即打个对号,批上日期。我一直觉得是无效的,如果细细翻看孩子们的积累本,就会发现他们的积累五花八门,有的会挑选一些容易写的词,有的会挑选一些短小的段落,至于能不能真正找出文章中那些“精华”,很难说。
第二类积累是每周固定几篇的摘抄,内容不限,完成篇数,书写干净即可。这类积累作业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说是语文老师自我心里安慰的例行作业。有的会给孩子打个对号,有的直接一个日期就结束了。曾有同事因为孩子的积累作业太多,抄得孩子不能按时休息,就“质问”老师:“这样的积累有多大用处呢?”结果还惹得老师老大的不高兴。
第三类是假期的积累作业。这些作业质量更不能保证,往往孩子几篇十几篇的抄了交了之后,连本子都不见踪影。长期下去,这样的作业也成了孩子最敷衍的作业。很大程度上,布置不如不布置。
语文向来被人称为“没有边的炕”,意思是说字、词、段、大作文、小作文、课后作业、生字书写......等等,繁杂琐碎的检查让老师们招架不住,疲于应付。我觉得这也是“积累”作为其中一项内容长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曾经,我也是这样。但经过了一段思考之后,我觉得还是要多下点功夫,去思考一下这个被余老师成为“课堂教学之魂”的积累究竟该怎么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自己的积累经验,我采用了一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镂空诵读。这种积累方法主要用于学完课文之后的当堂诵读。如,《找春天》一课的第二段:“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如,第一单元的导读:“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
这样的诵读积累,第一可以让孩子多一种方式读课文,第二可以增强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因为课文的内容孩子都可以读得懂,但这些形容词、动词,或者一些短语怎样用的,不是老师讲给孩子听,孩子就可以明白,进而拿去用的。它需要孩子慢慢读,然后会慢慢注意到老师挖空的地方的那些词的所用之妙。这是一个好办法。
第二种,利用词语说一句或者一段话。这种办法主要用于学完课文之后的家庭作业,分为“摘抄”和“学以致用”两部分。比如,《笋芽》一课学完后,有孩子摘抄:叽叽喳喳、美丽、绿油油;学以致用:美丽的春天来了,小草绿油油的,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唱歌。
这种积累有助于孩子的单元写作,因为人教版语文的编排是以主题为单位编排的。如果说单元作文是要爬上一层楼的话,积累每一篇课文中的词语并学以致用就是攀登一个又一个小的阶梯。这种方法需要老师每天批改,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并且对孩子自制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学期我仅仅实验了一个星期就放弃了,低年级的小孩儿回家后写得乱七八糟,而且批改量特别大。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试一试,一则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能认真对待;二则老师不必篇篇批改,可以利用固定的课间,让小组中选出优秀的作品,课前五分钟读一读就可以。这种方法如果有家长的合作,效果会非常不错。
第三种,仿写。这是积累课文语言的极好且有效的办法,可用于一篇课文学完之后的小练笔。比如,我们学了《葡萄沟》一课,它的前两段很适合仿写: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孩子读熟之后,老师引导着孩子进行仿写,孩子就能有迹可循,模仿着写出来。最初写的时候,可能只是简单的模仿,但不要看它,这等于给迷茫的孩子一把钥匙,或者说是让上楼的孩子有了一个扶手。当孩子觉得写作不难的时候,才会慢慢产生写作的兴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中效果很好。
附孩子作品:
我的家乡
梁义丹
千口乡有个地方叫东梁村,那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水果多,四月有红艳艳的草莓,六月有甜甜的蜜桃,七、八月有又大又圆的西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苹果成熟了。
苹果种在果园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到了秋季,苹果一个个地挂在绿叶底下,就像挂起了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要是这时候你到苹果园里去,热情好客小朋友准会摘下最甜的苹果,让你吃个够。
第四种,给课文中的语言元素归归类。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能让课堂变得更高效。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中慢慢习得语言积累的方法,起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在《致语文教师》这本书中,余老师列举了不少的例子,其中《云南的歌会》一课的教学元素的归类教学,特别让我佩服。它需要老师有读出课文味道的能力,能整合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教学资源,这也是语文老师应该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画风》一课就有以下语言资源供孩子积累:
♥书上的积累: 三(只)小鸟 一(根)旗杆 一(片)乌云
一(条)雨丝 一(个)男孩 一(阵)风 一(张)画
☻拓展一下:一(面)镜子 一(匹)马 一(股)清泉
♥书上的积累: (洁白)的纸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拓展一下:洁白的(云朵) 弯弯的(眉毛) 斜斜的(柳枝)
不管哪一种积累方式,都需要老师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并不打折扣地实践。它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敷衍。语言内化的达成,需要背后有充足的时间和辛苦的付出做支撑,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字的表象中习得内容,在内容的背后,发现表达的规律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