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个人其他 > 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教育经验交流(2)

2014-06-29 
读书人网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http://www.reader8.net/data/  原创投稿 新时期数学教学的开展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从事教学3年之久,第一次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属可笑

读书人网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http://www.reader8.net/data/  

映。
2、认清表象
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表象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如:常用计量单位的教学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
3、揭示实质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接着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图,提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去掉图中的颜色,只留下三个物体的外框,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舍弃这三种物体的颜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都是有三条线段组成的。接着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在屏幕上慢慢“围成”一个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围成”这一特征,是学生准确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浅显的。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剖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如在概括出分数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②“1”为什么加引号?③“平均分”表示什么意思?④“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意思?只有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分数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如: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概念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让学生加以辨析、判别。
三、概念的巩固。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仍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的应用有:①复述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③根据定义推理;④根据定义计算。概念外延的应用有:①举例;②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③按指定条件从概念的外延种选择事例;④将概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又如“数的整除”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两个单元的概念之间联系相当密切,教学时应及时整理,形成概念系统。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四、概念的发展。
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谈了这么多,还是言归正传: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很有起色为第一要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