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每个教师都积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也许,正是这些“意外”,才会使教师发现并捕捉到新的教学信息,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会因此而开阔,创造性的火花也会因此而不断闪现。教师们开始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学生,为学生构建无过错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解、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教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如何找路走,更应让学生学会生存,使各科教学早日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三、不足之处
1、教师处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且恰当。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35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就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在不少的教师的课中也会经常看到老师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眼看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的内容却没完成,留下了遗憾。在这里,的确老师要需要把握一个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当学生的交流开始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2、教师难以处理好“好学生”与“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个别好同学回答问题不断,后进生则一个问题也不回答,这就是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组学习中,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发表意见,而反应慢的学生则呆坐一旁默不作声,甘做“听众”或旁观者。这种差异势必就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通过验收后的讨论达成以下一致的观点,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并告诉组长要团结带领本组成员,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关注,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合作。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有人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确是这样,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现在,不去开拓进取,那他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授课中教师中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教材把握不到位的情况,语文教师对重点字的意思讲解不清,数学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运用更是不够严谨等现象。
编辑推荐您关注: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