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梅县历史博物馆参观。梅县博物馆始建于1935年,七十年代末分为两馆,一为梅县博物馆,一为梅县图书馆现为叶剑英图书馆。当时的县长彭精一和司令官黄永华拆古城墙和变卖古文物而建起梅县图书馆,馆内古藉善本20多万册。梅县博物馆是梅州博物馆中建馆时间最长、收藏国家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从明代至现当代的一千多件珍贵历史文物,唐代的水车摇、青瓷,宋代饶上镇的印花瓷,现当代著名画家林逢棉的《鹭汀图》……这些极具客家传统特色的历史文物,终年沉默在博物馆内沉淀着历史。
外表尊严肃穆的博物馆,让人不由兴奋地期待能在梅州这个文化之乡的博物馆里面能一饱眼福。而眼前的景象总人失望。一进门就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 ”,值班室两旁居然是乒乓球室,有很多人正在里面打球打得起劲。再抬眼,一座雄伟的古老建筑矗立在我们面前,教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它里面的内涵。经过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到右侧的“贤景”寻找古城墙,杂草杂藤丛生中古城墙寻不到,却觅见古城墙遗址下的一个新楼房基地,机器正在轰隆隆地昭示一栋新房子的即将崛起。转身,发现了一座小亭子,没有牌匾没有题字的亭子。侧旁的碑文,红漆落尽的碑文上迷糊地显示:七贤亭是为纪念程旻、张九龄、韩愈、刘元城、狭青、文天祥、蔡蒙吉7位与梅城历史有关人物而建……
兜转了一圈,无意走到一片树荫下,触目惊心地发现潮湿的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大块苔迹青青的石碑。“热心兴学”、“重修梅州书院记”、“黄遵宪墓碑”、“学前西界”、“铁汉楼”……残缺不堪地堆放着。不知道何处的碑坊的四根柱子随处摆放在树底作为游人的坐凳,河碑、石龟、水槽……那些从大老远处收藏回来的石雕品被乱扔在一旁。碑文上的记载已经被苔藓侵蚀得不见文字,能见到文字的也被风化的不可辨认字迹。立在黄遵宪墓碑前,顿感悲凉。缺了一角的墓碑,像是被人摸黑了一张脸。而此时,络绎不绝的游客正在不断地涌向闻名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参观。在他们瞻仰那位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的时候,内心充满着对伟人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或者没有谁想到他们所尊敬的前人的墓碑正被随便地遗弃在博物馆的庭院里等待着风吹雨淋。那铭记着一个人一生的事迹的碑文,一个碑身就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他本身,凭着碑石上的墓志铭人们会铭记着伟人的功绩,铭记着他的一生。而这生了苔藓且被磕碎了棱角的石碑,在一个冷角里遥望着它阳光下的故居。虽则黄遵宪故居屹立不倒,但黄遵宪的墓碑却倒了下来,倒了下来且将它与其他乱七八糟的界碑杂放在一起,分不清哪块断石是哪个墓碑上的纹络,像是看不清的历史演进。
本散文作者:沧桑一顾
采访了博物馆馆长,这位在博物馆内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馆长。办公桌很简陋,是我见所未见的乒乓球台做成的办公桌,桌面上堆满了横七竖八的文件和笔记本。“高级废品仓库!”,馆长石破天惊地道出了博物馆的生存现状,馆内珍藏的一千多件文物就像埋葬在地下不能重见天日的珍贵葬品等待人们去发掘它的内涵。由于设备不足、安全系数不高,一些不那么贵重的藏品都随处放到了馆内空闲地地方,因为馆内又不对外开放,城里的人们压根儿也没想过要来这里参观,所以整个馆内像堆放了一大堆高级废物那样,扔不得但又珍藏不好,只能像高级废品一样管理。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不重视,要想把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展示出来显示梅州,政府应把梅州各县博物馆的文物清点出来,开一个大的展览会,把梅州从古到今的主要历史文化展示出来,让群众对自身历史有个深刻了解,外加强管理,内加强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文物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去爱国、爱家,这才是我们每年花费一大笔资金去保护这些文物的最终目的。
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我们又走进那条长长的幽深的甬巷。长长的,将历史博物馆抛在身后远远的历史背影中;幽深的,将历史博物抛在一个黯淡的角落中。这样离开使我怅然若失且胸口沉闷,虽则我们走向的是一条明亮的充满生机的街道,而身后那些无声消失了的历史甬道像在黄昏的夕阳底下等待远游的人向她们飞奔而来,而我们的对她们的惊鸿一瞥只是加速了我们的离开。离开,我们是历史的过客……
[诗经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元稹诗词][李清照诗词鉴赏][屈原诗词鉴赏][杜甫诗词]
[李商隐诗词][苏轼诗词鉴赏][乐府诗词鉴赏][白居易诗词][杜牧诗词][陆游诗词鉴赏]
[三曹诗词鉴赏][孟浩然诗词] [韦应物诗词] [辛弃疾诗词鉴赏][陶渊明诗词鉴赏]
[王维诗词][其他唐诗][柳永诗词鉴赏][其他诗词鉴赏] [黄庭坚诗词鉴赏] [其他宋词鉴赏]
[现代爱情诗][英文爱情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短篇散文][伤感散文][古代爱情诗][经典爱情诗][抗震救灾诗歌][奥运诗][爱情散文][英语散文][伤感爱情诗][名家爱情诗]
[诗词名句][诗歌朗诵稿][抒情散文][经典散文] [心情散文][哲理散文] [网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