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益区乡镇和广大群众的工作支持和帮助下,我站全体干部职工以高昂的斗志和百倍的信心,发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难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辛和努力,终于取得了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1、认清形势、总结经验;进入五月份以来受副高控制、持续高温天气、数月没下过一场大雨、导致白云山水库储水位严重偏低,沿途山塘水库干涸、旱情形势十分严峻,为使灌区旱情降至最低,我站积极与白云山水库协调增加泄流量,同时与受益乡镇协调配置水源,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轮灌方式,解决了下游与上游争水的矛盾。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抗旱领导小组,由站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抗旱队伍十五人。并明确班子成员分别下到各支渠参加抗旱指导、机关人员除留守值班人员外、也全部下到各支渠参加抗旱。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对号入坐。
3、强化管理、注重实效:在抗旱期间、严格遵守抗旱纪律和制度,执行灌溉效益与本人工资掛钩制,以下游村委受益签证率作为本人年终绩效工资考核依据,今年下游村委会受益签证率达100%。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4、科学调度、节约用水,严格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实行配水、在水源紧张时期、调配珠源水库旳库水到下游、确保下游受益,并对各支渠沿途的放水涵严格管理、不让费水源。
5、努力排查协调水事纠纷,把隐患消除在明芽中、一年来末发生过因放水争水而发生的打架事件,做到团结和谐用水、社会秩序稳定。
第二篇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水务干部职工自我加压,开拓创新,推动水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现将今年上半年水利工作总结如下:
一、防汛抗旱工作夺取了阶段性胜利
今年以来,我区遭遇到极端的天气灾害,元月份以来,全区平均降雨总量483.8毫米,是同期平均降雨量的48.9%,其中4、5两个月的降雨量仅167.3毫米,比同期平均降雨量偏少62.1%,为1951年以来最少降水的一年,全区10个乡镇(场)街道遭遇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
(一)未雨绸缪抗春旱
1、提前部署安排。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我区库塘的蓄水位直线下降,大多山塘已干枯见底,一场60年一遇的春夏连旱袭击全区。4月26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防办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把抗旱保春耕作为当前中心工作、首要任务来抓实抓好,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细化量化各项目标和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到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切实打赢今年首场抗灾夺丰收的攻坚战。4月27日,区委、区政府召开抗旱保春耕工作紧急协调会,对当前的抗旱形势进行研判,制定六项抗旱措施,支持各地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各乡镇街道(场)结合实际,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
2、加强水库调度。进入4月份后,区防指根据旱情要求各地在确保水库安全度汛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做好水库蓄水,加强水库科学调度,严格落实“一把锄头”放水制度,合理调配水源,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加强水库承包经营管理,水库承包人无条件服从防汛抗旱调度,先保灌溉后保养殖,做到水库有水放到无水止。派出党员干部值守在各条渠道上,按照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的原则,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及时清除渠道上的拦水障碍物,合理分配有限水源,防止发生争水、抢水、霸水等水事纠纷。
3、加强抗旱服务。面对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区水务干部职工不等不靠,扎下身子,沉入下去,加强抗旱服务,及时排解民忧,合力抗旱保春耕。一是发挥水利工程作用,开闸放水保春耕。二是抓紧维修机电泵站,保证机电设备的完好率,确保运行正常,提河中水抗旱。三是作好人工增雨准备。加强与市人影办联系,充分作好人工增雨准备,择机实施增雨作业,利用天上水抗旱,缓解旱情。
(二)全力以赴备防汛
1、抓好防汛责任落实。汛前,全面落实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抓紧调整区防指组成人员,逐座水库、堤防、小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落实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管理责任人和报汛员,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汛格局。加强对各乡镇街道的防汛工作指导,调整乡镇防指组成人员,督促落实防汛责任人,确保防汛工作不因政府换届发生断链现象。
2、抓好预案方案修订。从去冬开始,组织人员对《区防洪预案》和《区2011年防汛工作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防汛组织、预警、转移、抢险、安置、保障等方面工作作出了新的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印发文件至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不断增强防汛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抓好防汛巡查排险。汛前,区防指多次组织工作组对各乡镇街道的防汛工作准备情况和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情况等进行“地毯式”防汛大检查,尤其是进入6月份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带领检查组下到防汛一线,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即检查率要达到百分之百、检查内容要达到百分之百、整改落实要达到百分之百,对水库、堤防、小水电站等水利工程的安全隐患,认真查、反复查,发现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做到不带隐患入汛。
4、抓好防汛物资储备。去年冬修会上,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将防汛物资储备任务下达至各乡镇街道,之后区防指又以文件、督查等形式,对各乡镇街道和防汛成员单位的防汛物资储备情况进行督查和检验,确保防汛物资数量、品种足额落实到位。据统计,区本级落实车辆76辆、船只13艘、块石2000立方、卵石2000立方、粗砂2000立方、油料21吨、麻袋1万条、编织袋2万条、草袋2万条、杉木50立方、毛竹500根、潜水泵5台、抽水机2台等。各乡镇街道和成员单位也按要求储备了防汛物资,保证防汛抢险需要。
5、抓好队伍组织建设。入汛后,与区人武部联合组织区防汛应急救生抢险队伍进行实战演练,提高防汛实战能力,保证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抢得住,胜任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防汛任务。与此同时,抓紧落实一支万余人的常设性干群抢险队伍,严阵以待备战防汛;落实小型水库安全管理报汛员51人,加强水库安全运行管理。
6、抓好基层防办建设。按照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局从去年开始在全区8个乡镇街道(除滨江街道外)开展乡镇防办能力建设达标年活动,安排专项资金16万元,为各乡镇防办备配1台电脑、1架数码相机、1台一体机以及防汛制度牌等,加快基层防办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防办的信息采集、传输能力。
二、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水利设施建设大会战圆满收官。针对2010年特大洪涝灾害中暴露出的水利设施薄弱问题,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吹响了水利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号角,全区水利设施建设进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水利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据统计,截至4月初,全区投资1887万元,除险加固梅林堤、芳洲堤、张家渡堤等,全面加固天梁山、上神岭两座小⑴型水库,整治16座小⑵型水库的溢洪道;出台小山塘除险加固奖补政策,抢修包括18座山塘在内的水毁工程。投资2850万元,在东固、富田、新圩3个乡镇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维修改造渠道502.87公里,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9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746万亩。投资1633.6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6处,解决东固、富田、新圩3个乡镇的不安全饮水人口33152人,等等。
2、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快速推进。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从2010年开始,我局集中精力抓好全国水利普查工作,认真完成前期准备、清查登记等阶段性任务,已建立普查对象名录,并对境内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户、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水土保持、水利机构进行全面普查。目前,全区已完成6个专题、2个专项普查项目,31类别59种181个指标的普查对象清查工作,成功地通过了省厅的审核并录入国家“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中。届时,水利普查数据将为我区水利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向上争资搭建了宽阔平台。
3、“十二五”水利规划如期完成。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区实际,重新制定水利发展规划,计划用十年时间,投资10亿多元,建成防洪安全体系、农田灌溉安全体系、城乡饮水安全体系、水资源安全体系、水土保持安全体系等“五大水利体系”。一是防洪安全体系,新建一批事关全局的防灾减灾工程,对水库、山塘、堤防等病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健全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和抢险救灾组织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赣江、孤江、富水河及主要支流治理,完成梅林堤、芳洲堤、张家渡堤(含村背堤)、万胜堤和5座小⑴型水库、31座⑵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二是农田灌溉安全体系,新建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对塘坝、引水陂、蓄水池等七小工程进行维修改造,更新改造电灌站1397.5千瓦、机井517千瓦,整治渠道1392公里,达到“旱能灌、涝能排、上机械作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力争在2012年前完成新圩、文陂、值夏、富滩、河东、天玉6个乡镇的灌区维修改造,全区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7%;推进白云山、猫儿下、花岩水库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因地制宜修建中微型蓄引提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三是城乡饮水安全体系,加快推进集中供水和城市自来水管网建设,力争至2013年解决全区不安全饮水问题,城乡自来水普及率90%。四是水资源安全体系,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用水总量控制21135万立方米,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90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75%,居民生活用水计量率100%,节水器具普及率80%。“十二五”期间,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0.55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7,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采用“三灌”(滴灌、喷灌、微灌)技术,发展蔬菜、花卉苗木、药材、农业高效示范园2万亩。按照“改进工艺、循环再生、强化管理”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建设,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大力推广使用节水生活器具,普及率达到60%;城区自来水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5%以内。五是水土保持安全体系,综合治理小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减沙率达70%,水土流失率为13%。以新《水土保持法》贯彻执行为契机,“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富滩项目区(丹村)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争取列入国家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