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们知道,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盈利。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理财环境下进行的,财务目标也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可以说,一定时期、一定企业的财务目标与当时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及企业目标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一定社会时期企业崇尚某一产权主体利益时,财务目标就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在经济发展史上已得到充分证实。例如,在西方和东欧就曾出现过不同时期的财务目标:以企业经营者为主体的目标———企业利润最大化;以所有者为主体的目标———每股收益最大化;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目标———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等。另外,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达程度、经营机制、资本市场等也影响企业目标,进而影响财务目标。
4.1.1经济体制。在一个较多宏观调控、以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经济的方式来保持社会经济运转的国家中,经济决策受国家影响较大。企业的设立、运营、破产等完全由政府决定,此时的企业无自主经营可言,企业目标由政府决定,财务目标已无从谈起。如,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国有企业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因而对国有企业就形成了多元的、各不相同的、甚至是矛盾的经营目标。这些相互冲突的多元目标,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社会”,而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一旦失去了自主的权利,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也无财务目标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体,国家的宏观调控一般通过监督、服务和补偿等方式来实施,其经济决策高度分散,企业也真正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自主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企业经营的业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此时企业的目标很明确:以发展求生存,以获利促发展,财务要为企业的目标服务。特别是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企业经营人员与企业财务人员处于代理关系中的内部层次,这就决定了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的一致性。
4.1.2经济发达程度。财务目标的选择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里,企业组织相对简单,财务目标单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涉及的财务关系比较复杂,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强和决策者选择范围的加宽,使企业财务利害关系人的范围更加广泛,相应地,财务目标的选择更难取舍。
4.1.3企业经营机制。一般来说,在独立和合伙企业中,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同一的,他们的财务关系相对简单;而在公司制企业中,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权的分离,社会公众作为股东的参与,“股东价值”与“企业价值”一致性的前提条件遭到破坏,而各产权主体的利益要求得到平等保护则不容置疑,财务目标的确认更是各种利益主体博弈的平衡。
4.1.4资本市场。企业资金的提供者,无论团体或个人,均构成了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一般来说,在一个吸收社会资金为企业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市场发达、企业所有权分散的国家中,社会公众对企业财务的关注程度更高,财务目标的选择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影响。
4.2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4.2.1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研究。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使全社会财富增长。不仅要有经济利益,而且要有社会效益;在发展企业本身的同时,考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有时甚至为了国家利益需要牺牲部分企业利益。并且,我国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确定“股东权益”。把“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既不合理,也缺乏现实可能性。而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则显得更为科学。
但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如何计量便成了问题。为此,现在通行的说法有若干,其中,以“未来企业价值报酬贴现值”和“资产评估值”具有代表性,这两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是其概念是基于对企业价值的一种较为狭隘的理解上的。企业是社会的,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人构成的,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企业本身增值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表现在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贡献一。所以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那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2.2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那么如何在当前全球遭遇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慎重的对待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仔细的分析甄别,做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选择呢?
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综上述,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总之,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体现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和价值分配关系。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目标,必须服从于本质。财务就一般本质来讲,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并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财务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目标决定财务目标,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向与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8226;r.爱默瑞,约翰&8226;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俊彦.财务管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3 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 广东经济出版社,9月.
4宋献中,熊楚熊,《公司理财》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谢剑平.《财务管理——新观念与本土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王庆成.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j .财务与会计导刊,,(10).
7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12).
8崔伟利.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策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四川会计,,(9).
9何学红,周海琼,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科技, (4).
10姜娟娟,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会论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