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日常管理 > 职场经历 >

贫困生就业退而求其次?(2)

2011-08-04 
在职业选择上,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的要求较低,他们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更倾向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
  贫与非贫,就业选择差异大

  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或不就业。受社会资本的影响,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更是整个家庭在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青岛理工大学调查显示,在面临上述三种选择时,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选择存在不小的差别。

  首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小赵也是贫困生,家在农村,父亲身体不好。今年本科毕业他考取了本校研究生。“我觉得就业压力大,自己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小赵说,“另外,我上的是山东省政府委培的研究生,不仅免学费,每月还有200多元的生活补助,这样读下来费用低,条件是毕业后必须留在山东工作3年。”

  他说:“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我肯定会选择就业了。我们班很多家庭困难的同学都选择了直接就业。”

  其次,在就业地的选择上,贫困生的期望比非贫困生低。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贫困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困难生。即使认同“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机会更多更好”的看法,但迫于生计,大多数贫困生在就业地的选择上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期望较低。

  第三,在职业选择上,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的要求较低,他们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更倾向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而家庭经济状况越差,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

  贫困不重要,关键是实力

  有26.4%的学生认为,家庭状况所代表的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把社会资本当成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有19.5%;持相反态度,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会因为社会资源不足而失分的占25.9%。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后盾,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很多贫困生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调查组织者提出,在完善就业体制、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建议学生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正视社会现实,投身社会实践,敢于竞争。“我承认成长环境与未来的确有关系,但我并不认可稳定就是最好的出路。”初中在乡镇、高中在县城、大学进省城,小康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受到的都是正统教育,追求老实不激进的方式。但我在大学和工作之初,思维打开了,个性强也没什么不好。贫困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实力。”

  同学说,小康能留在报社,也得益于他学习成绩棒,实习时工作能力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