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net/data/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一、警察心理问题概述:所谓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身体应付
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net/data/
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则产,保护公共则产,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但是,现在民警的执法环境很不成熟,有些群众对警察缺乏基本的信任,把一切社会治安问题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警察的工作,警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得认同,警民关系不是很和谐。事实上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只能对治安起着一定的控制缓解作用,只治标,不治本,单凭公安机关无法化解社会根本矛盾,也无法平息矛盾激化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而且民警在正当执法时常遭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围攻、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并呈日渐上升之势。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却又不是很健全,对于要不要建立一个袭警罪,专家学者们都在争论不休。而现行的《人民警察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却只对严重损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对无理取闹、辱骂、侮辱民警、揪打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及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事件却没有做专门规定,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对不法分子进行处罚,许多袭警案件都不了了之。民警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有的警察就提出:“我们保护人民,谁来保护我们”?“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成为警察心理压力的一个来源。
(四)人际冲突和工作竞争性因素,导致心理失衡。公安工作是一种有组织的工作,公安机关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军事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要从正反两方面看,一方面,军令如山,队伍纪律严明,上下等级森严,令行禁止,保证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军事化管理不允许下属有任何的悖逆,对任何事情都不要问为什么,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有意见可以保留,讲究的就是绝对无条件的执行。但是,在和平年代,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在履行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责时,其工作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公安机关的职能正在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职能时,分工与合作关系更加明显。然而,有时由于个人的学识、成长背景、个性等各不相同,难免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民警在面临人际矛盾时往往会感到沮丧、悲观、不愉快等,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公安管理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逐步形成,而且前几年,有的地方定下了硬性的指标,规定离岗培训和辞退的民警分别必须达到多少比例。指标层层下放,各单位按总民警数的比例计算不达标民警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在一些部门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有的单位出钱给不达标民警“精神补偿”,有的让民警相互投票决定让谁下岗,工作的竞争性加剧,造成民警之间相互处心积虑,民警感到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家公务员的“金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一方面,队伍凝聚力和民警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民警的心理负担加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最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五)家庭因素,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警察工作职业特殊性,其执勤时间、上下班是不确定,加班值班,节假日得不到休息更是经常便饭,而且,按照现行《人民警察法》的要求,警察下班了,还是警察,就算不佩枪,不着警服,不带警察证,如果遇上案件,同样应该负起警察职责,否则就是渎职。相比之下,一个教师下班了,没有责任要教邻居的小孩读书;一个税官下班了,没有责任对街头偷税的小店收税;一个工商局的干部下班了,也没有责任查封一间无牌发廊,但是由于警察职业性质的不同,他们必须全天候的待命,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子儿女和父母,无暇教育子女,民警、民警的妻儿子女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丈夫、父亲的关爱和陪伴,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民警有时所无法提供的,这样自然就更容易导致警察的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爆发家庭矛盾。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体制的大幅度改革对民警的冲击也比较大,民警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警也是社会的一员,自然也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改革大潮带来的冲击,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使民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管理警察心理压力的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贫富分化、地区差距、失业、下岗、农民贫困、邪教组织等问题特别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公安机关的任务日趋繁重,民警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大。没有压力,就没有紧迫感,工作也就没有动力;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只有压力适度,才能使人充实和上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最大的绩效。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知道如何采取缓解压力措施,有效管理减轻民警心理压力,及时疏导,进而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公安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一)要注重进行心理自我调控。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为对象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起到指导功能,它对高风险特征的警察工作的作用更是明显。民警个人在增进心理健康方面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心理压力,民警自身的调控作用很重要,掌握处理不当情绪的一些方法,掌握一些自我放松和自我暗示的技术。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是通过机体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反复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面对挫折和困难、愤怒时,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在把握时机的情况下,对事不对人,用陈述句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自我安慰,回(来源: http://www.reader8.net)忆审视自己,多角度看世界,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缓解焦躁的情绪;可以与心态积极的朋友多交谈;必要时也可以跑到空旷的大自然中去谛听,去发泄,方法很多,
(二)加强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优化民警的执法环境。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把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发挥政策的作用,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殴打辱骂民警的非法行为,坚决严肃查处,为民警正当执法撑腰壮胆。同时,近年来暴力袭击民警甚至造成民警伤亡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民警由于害怕对防卫程度把握不当,一时冲动,使用枪支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宁愿选择赤手空拳面对违法犯罪分子,在抓捕罪犯和出警时不愿意携带枪支,更不用说使用枪支进行合理防卫,以致被罪犯所伤害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民警慎用枪是好事,但是在面对自己的生命危险受到威胁,却不敢使用武器进行防卫,这诚如不久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说:“干警在执勤中面对严重威胁群众和干警安全时,干警要敢于开枪,否则,那是“民警的悲哀”,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立法研究和宣传力度,在法律或法规上应该更准确、更具体地规定警察实施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范围、运作方式、防卫限度等内容,以便警察在犯罪分子危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时,敢于和善于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时要更准确地界定什么是袭警行为,加大对袭警的处罚,最好建立袭警罪,不要总是以我国刑法中已设立妨碍公务罪为由,反对设立袭警罪,妨碍公务罪和袭警罪毕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无法应对现今民警执法频频受袭击的现状。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防范、打击犯罪的主力军,警察不仅要具备普通人的人格魅力,还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与警察职业紧密相关的人格品质。为此,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起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坚持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执法观、苦乐观、荣辱观、义利观、生死观;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等等。同时,警察在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时还应做到: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定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自骄。这样才有助于民警优化心灵、凝聚人心、升华境界、振奋精神,进而促进公安工作,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途径。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协调友好状况是纽带,情感融通是桥梁,友善关怀,理解赏识,将会成为个体心理积极健康,愉快向上的动力。警察的许多工作是讲究团队合作,若与其他人无法愉快相处,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情绪会受到影响,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四)建立并完善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警察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社会的阴暗面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垃圾,缺乏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或疏通渠道,警察就难以处理心理垃圾,各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随之而生。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在执行公务时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而产生自杀的念头;有的警察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采取过激行为,并进而导致“激情犯罪”。“香港警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心理专家。即使在美国这个枪支泛滥、“枪祸”不断的社会,警察因公死亡的人数相对较低,但警察自杀的人一直居高不下”,②因此,应当建立并完善一个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
(五)在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民警减轻压力,加强过程管理。在新警招录中要把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全市统一招录民警考试的内容。新招收的民警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选拔与公安工作要求、个性要求、能力要求等各方面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民警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民警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要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和教育、使用民警,比如有抑郁倾向的民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可以安排做内勤、档案、统计等工作;对性格外向、善交际、反应灵活的民警,安排从事外勤窗口工作;对一些感到工作压力大的民警,及时调整到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岗位上。尽量使民警的心理特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充分发挥出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从优待警。一是政治上关心爱护民警。除了对民警的职级、待遇、警衔等方面及时按规定予以解决外,要实施人才战略,激活用人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树人导向,要把真正的人才破格选拔到合适的位置上,激发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二是坚持依法用警、科学用警,切实保护民警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要珍视警力,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科学部署工作,掌握工作节奏,不随意下指标、层层加码,避免打“疲劳战”、“消耗战”。同时,坚持在法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严禁指派公安民警从事超越法定职权,又容易激化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份外事”,切实为基层“减负减压”,保证公安机关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主业。三是要尊重民警的人格。广人民警不是单纯的被管理对象、单纯的行政命令执行者,而是公安机关事业的根基、力量的源泉。在工作中要把领导的安排和对下属的尊重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学家斯特格迪尔提出了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的理论,他认为结构维度强调组织的需要和任务安排,关怀维度强调尊重下属意见,而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是高结构维度和高关怀维度的结合。上下级、同事之间,人格上大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是平等的。四是要认真落实休假制度,对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工作的民警,要尽量安排补休,让民警有多一点时间与家人团聚、沟通。温馨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良好的避风港。幸福的家庭生活,与配偶之间存在相濡以沫、亲密无间的关系,对警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被家人爱戴、必要的赞扬,有助于恢复自我形象,使民警享受温馨、安全的家庭生活,让其感到身心放松,是减缓压力的一个最好的场所。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民警家政服务,帮助民警解决子女人托、人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把从优待警延伸到民警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