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市开展减氮、增磷、提升有机质工程。秸秆覆盖还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平衡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状,利于持续增产。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整理土地5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水库除险加固4座,开挖堰塘220口,提高了生产保障能力。三是开展高产攻关,增强生产后劲。抓住粮食高产创建“十个一”机遇,在全市大力推进高产创建,建立水稻高产攻关方24片,面积5万亩,平均单产709公斤,小麦高产攻关方6片,面积1万亩,平均单产506公斤;水稻高产竞赛方5片,面积2200亩,平均单产811公斤,小麦高产竞赛方2片,面积500亩,平均单产517公斤,充分挖掘了现阶段土地增产潜力,为全市粮食单产再上新台阶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加大示范力度,带动综合能力提高。全市建立万亩小麦、玉米连作高产示范2个,建立万亩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1个,建立千亩小麦单产过千斤示范片16个,建立小麦、水稻高产示范点各510个,平均每个村1个。全市共计建立各种示范片、点面积11万亩,平均单产650公斤,这些示范基地直接面向农民,示范带动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四、做好产业文章,再创粮食生产辉煌
根据专家建议,我们还规划了食品工业区,力求把我市的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优质小麦、优质大米、玉米及马铃薯的产业化做成富民强市的行业。在小麦产业上,重点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产业化经营上连市场下连19万农户。整合组建了金华麦面集团,由面粉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由粗产品调出向精深食品调出转变;在大米产业上,整合资源,统一品牌、联合开发,做大做强优质米龙头企业,积极争创优质品牌;在玉米产业上,鼓励饲料企业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订单面积占玉米生产面积的90%,企业间开展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生猪经营40万头、畜禽养殖300万只的产业化规模,实现就地转化再增值。目前,我市粮食产业加工增值比例已经达到1:1,粮食加工产值20亿元,工业体系基本健全,正由粮食优势向经济优势、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五、实行科学规划,确保粮食稳定发展
(一)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推动农技推广工作。2009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三个高产创建项目。即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小面积高产攻关示范区,按照统一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将高产高效示范区打造成一流的示范亮点区,小麦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55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500公斤/亩;水稻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75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700公斤/亩;玉米高产创建指标力争攻关田600公斤/亩,万亩示范区550公斤/亩;在环城鲍庄村落实小麦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小麦机械条播试验、药剂拌种试验、不同氮肥水平钾肥水平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等项目;在环城方湾村落实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示范50亩。同时,抓好水稻旱育免耕抛秧、秸杆还田、麦林套稻、精量播种、机械插秧和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等技术展示和试验、示范。
(二)认真搞好农情调查,确保及时贯彻应用。一是在粮棉油等农作物重大生产环节开展农情调查不少于30次,全年编发《农情简报》30期;二是在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筛选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与新型植保机械,着力示范推广安全用药技术,以及重大抗药性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使各种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发布《病虫情报》25期,在电视上播出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30期以上;三是在化肥、农药、土壤等检测项目中完成4000个土样的养分含量检测和100个化肥、农药有效成分检测,下发施肥通知单4000份,确保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80万亩次。
(三)强化科技培训力度,搞好农民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发放技术资料与影视教学相结合、入户指导与媒体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全市各镇开展春耕和秋播技术培训,定期和不定期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科技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为农服务。一是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着重抓好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内容延伸。二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重点抓好基础试验和对比示范,以及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重点抓好优质农资供应和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四是高产创建项目,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抓出亮点。所有项目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标准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