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单靠一个村、一个单位、一条街道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只有充分发挥集镇的资源、人才和信息优势,利用乡村共建的有效形式,坚持以镇带村、乡村联动的方法,才能帮助农村改变村容村貌,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一是“六城联创”上台阶。坚持把文明村镇创建与“六城联创”工作结合起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先后开辟两条各1200米的商业街,拆迁重建一条1000米的老街,高标准建成了行政区、工业区、贸易区和文化娱乐区,新建农贸市场一个、小商品市场一个、社会客车站一个,镇区达到了“四通一平”,建成区面积2.28平方公里,达到了撤乡建镇的标准。为了加大集镇管理力度,投资40多万元,对政府门前的“和美乐园”进行了改扩建,配置了10多种植物和花草,安装景观灯10组、镭射灯3只、一批健身器材和休息椅等,主街道行道树整齐美观。对主干道两边的人行道栽植了桂花树,打造了两条桂花街,新建街头绿化小品6处2000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4%。集镇街道硬化率达到100%,排水设施配套齐全,设立固定垃圾处理场一处。主街道建有无害化公厕2座,专人管理,清洁卫生。设有垃圾箱45个,果皮箱50个,垃圾及时清运。成立了5人的专人保洁队伍,制定了卫生制度,清扫保洁覆盖率达100%,各居户各单位实行了“门前五包”;户外广告栏、标志牌、门店装璜美观整洁;主街道畅通,无乱倒垃圾、乱排污水、违章建筑、乱设摊点等现象;集贸市场归口划市,经营场地整洁卫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散、差的面貌,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是“清洁家园”上水平。新年初,全乡开展了“以镇带村、以村促户,乡村组户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确定了以油河、大河冲、幸福、金岗山、石船五个村为示范村,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级联动、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结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省道s216线和县乡循环路,对可视范围内,所有堆放的柴草垛、违章建筑、建筑材料、猪圈、厕所、破旧建筑物和废品收购站进行清理,把两条公路打造成生态路、文明路,同时向村组延伸,把全乡22个村划分为三个作业面,科级干部带队,村级组织创建“六有六无”、农户创建“三清”,分批推进。目前,全乡自来水普及率达95%,水质符合饮用水主要卫生指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0%;村庄环境、家庭卫生整洁,草堆、土堆、粪堆等按规定堆放;家禽、家畜实行圈养,卫生村庄达30%以上;今年争取到省建制镇卫生项目,获得68万元的垃圾处理机械,垃圾处理场设在汪埠村,目前已投入运营,这些措施促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连续两年被市六城联创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红旗单位”,并于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在今年全市50个省级卫生乡镇复查验收中,排名第一。
八、抓班子带队伍,基层民主健全有效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如果不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群众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群众的其它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农村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稳定与和谐。要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就要有健全和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起到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的作用。
一是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以“五好”乡镇党委创建为目标,把加强自身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以“五好”村党支部创建为载体,深化“一好双强”,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步伐,累计投入150多万元,对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新的村级场所建成后,集办公、教育和服务于一集,最大限度地为全村群众服务。
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2007年,坚持民主推荐、民主选举,并实现了党委推荐意图,22个村委会、66名村委委员全部依法产生,新一届村委会呈现出人员精简、交叉任职、结构合理的良好局面。同时,抓好培养后备人才,使一批想干事、又能干成事的后备人才正在脱颖而出。加大对后进村的整治转化力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村长”,共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
三是加强民主管理。今年,乡村两级都加强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领导,建起了公开长廊,并把村务公开与“4+2”工作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广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把群众最关心的事项按时如实公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九、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做基础、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们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乡上下呈现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为文明村镇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是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止10月底,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2.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69万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2万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8.5%;工业总产值4763万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25元,比2008年增长9.4%;全乡综合实力排位不断上升。
二是“三农”工作跨上新台阶。立足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做大做好“生态品牌”,全乡已形成以粮食、板栗、杉木、油茶、中药材、黑木耳等六大主导产业,尤其是板栗种植面积已有4万亩,年产量高达2800吨以上,赢得“板栗之乡”的美誉。畜牧业已形成以淮南黑毛猪、山羊、肉牛为主的主导产业,全乡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场5个,养殖小区23处,专业户3000余户,淮南黑猪合作社成为我县一大特色产业。粮油产量年均增长8.3%;畜牧业发展较快,五号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防疫密度达到100%。持续大规模地开展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充分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新建了一大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茶产业开发工程,五年内将实现“无粮乡”。
三是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今年我市开展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复后,乡党委、政府立即行动起来,从宣传发动入手,在统一思想上形成共识;从编制规划入手,在科学发展上奠定基础;从健全组织入手,在推动建设上提供保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试验区建设亮点纷呈,可圈可点,突出表现在: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全乡流转土地5074亩,流转率达到38%;山林流转面积达到7.5万亩,占山场总面积的一半,获租金340多万元。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紧紧围绕板栗、油茶、茶叶、食用菌、生猪、土地、山林、农机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家,入社4560户,占总全乡总户数的60%以上。激发了干部带头创业,全乡共有乡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创业23人,领办或创办项目18个。拓宽了农村资金投入途径,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开展小额信贷款业务、鼓励老板捐资捐建、成立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落实“一事一议”制度等途径,获取投资额1.3亿元,成功破解了试验区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四是民营经济呈现新增长。全乡已有工业厂矿、民营企业156家,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62万元,初步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苏州远方管业有限公司、金达矿业有限公司、豫达栗品开发有限公司、达海生态开展有限公司、鸿发养殖场、刷把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里落户生根、发展壮大,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实施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3亿元,在全乡各村启动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力”、“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在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全乡20个村按照市制定的统一标准,累计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20个村级卫生室。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既方便了群众,又改变了乡村面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是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今年全乡共有在谈在建项目18个,总投资1.85亿元,其中竣工项目6个,完成投资6430万元,大大增强了我乡的发展后劲。
七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截止目前,全乡累计为1323名低保人口、93名五保人口发放低保金269多万元。60岁以上的老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启动。动员全乡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利益,及时全额兑现粮食综合补贴、退耕还林等惠农资金。大力开展拥军优属的军民共建活动,把“双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伤病残退伍军人进行了扶持救助,军属代耕费按时发放。
各位领导,以上九个方面是我乡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的主要做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多加批评指正。借此机会,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乡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得到了在座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在这里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各位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全乡上下将以这次领导检查指导工作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查找差距,弥补不足,以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在不断创新中,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创建载体,把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抓得更活跃、更有实效,通过我们的真抓实干,努力打造现代文明村镇的全新形象。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