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省教育财务建设工作会议,主要是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教育财务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工作。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近年来教育财务建设工作作一个简要回顾,并就今年的主要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简要回顾近年来教育财务建设的主要成绩
总的来看,最近几年既是我省教育事业实现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的几年,也是教育财务建设工作勇担重任、不辱使命的几年。几年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教育战线财务建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教育财务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制订并落实一系列新的教育投入政策。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两项硬指标,新增了地方教育费附加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经费专项“两个口子”,这是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投入“五个口子”之后在经费投入政策上的重大突破。各市州和县市区也出台了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县的相关投入政策。据测算,2008年市州、县市区新增教育经费投入将超过50亿元。在政府出台教育投入政策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经费。广大财务建设工作者充分发挥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教育投入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做了大量的调研、测算和论证工作。通过各方努力,全省教育经费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统计,2006、2007和2008年三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分别为333.9亿元、419.6亿元、506.4亿元,2007年比2006年增加85.7亿元,增幅25.7%,2008年比2007年增加86.8亿元,增幅20.7%。其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三年分别为168.9亿元、247.5亿元、324.6亿元,年增幅分别为46.5%、31.2%;省本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三年分别为14.97亿元、17.80亿元、21.36亿元,年增幅分别为18.9%、20%。可以说近几年的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几年。
(二)为民办实事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自2005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八件实事以来,我省教育财务建设工作连续四年承办了五件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三项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两项改革。广大财务建设工作者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筹措难、协调难度大等困难,群策群力,任劳任怨,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这几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的实施完成,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并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其中,通过实施“三项工程”,改造危房268.1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校舍265.4万平方米,建设寄宿制学校619所,新建校舍、学生生活用房79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655万元,完成230所农村初中项目学校建设任务,新建生活用房28万平方米,新建体育场地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学校校舍安全隐患,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外,通过推进“两项改革”,到2008年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从原来的每年每人200元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全年安排“一补”资金达到3.43亿元。同时,受政府委托、承担了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中的学生平等享受了国家免杂费、免课本费的政策。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春季学期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82.8万人全部免除了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全省共有14.43万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享受了免杂费政策。据统计,2008年全省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9亿元,共有669.7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全面进入免费时代。
(三)财务基建管理进一步规范。近几年财务基建管理工作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财务基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制度建设入手,促进财务基建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一是建立了教育投入保障监督制度。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建立建设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五项教育投入监督措施,建立起指标清晰、责任明确、监督有力的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省本级教育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非税管理等多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和厅直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三是积极推进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工作,锁定“普九”债务48.4亿元,中央、省各安排化解债务资金16亿元,已下达资金16亿元,多年来困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普九”债务难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针对高校负债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向省人大、省政府多次汇报,争取出台有关支持债务化解的政策。同时,联合省财政厅、湖南银监局、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下发了《关于公布2008年省属高校银行贷款风险指数的通知》等文件,建立高校贷款预警、审批制度,加强了对高校贷款的审批管理,积极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四是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自愿住宿、自愿就餐的学生缴纳住宿费、伙食费以外,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按规定向学生收取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向自愿住校、自愿在校就餐和自愿购买校服学生收取住宿费、伙食费和校服费外,也不再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稳定了高校收费水平,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同时,落实了收费公示制度。五是加强教育国有资产管理。按照财政部36号令规定和省财政厅部署,完成了省级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学校对外投资、土地置换等行为的审批监管,规范了教育资产处置程序。六是加强了基本建设管理。根据新的形势要求,起草了《湖南省属高校、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基建管理办法》,强调高校自筹基建项目必须通过主管部门审核,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落实情况和变更的审查。编制并下发了全省及各高校“十一五”基本建设规划,制订了《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正在组织高校编制《省属高校2009-2013年基础设施改造规划》。根据中央扩大内需的有关精神,加快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三项工程实施。组织编制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等规划,作为中央扩大内需备选项目。七是加强了外资利用管理。日元贷款高等教育项目克服了汇率变化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做好了项目关闭前的扫尾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了逸夫项目、吕志和项目、明德小学项目等境外捐赠项目的管理,赢得了捐赠方的信任,保持了项目的延续性,提高了外资利用率,近三年利用境外捐款总额达到9067万元,我省获得的捐赠资金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教育民生保障措施进一步落实。几年来全省教育财务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多方采取措施,落实教育民生工程。一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保证学生上得起学。2007-2008学年,全省发放普通高校国家奖助学金4.6亿元,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学生1440名,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学生2.3万名,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17万名。通过与银行合作,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78亿元,资助学生3.4万人,全省普通高校学生受助比例已占在校学生的25%;在15个县市区启动了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实现了“基本满足贷款学生需求,基本消除空白学校”的工作目标,获得了财政部国家助学贷款以奖代补专项奖励。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7.84亿元,资助学生121.7万人次(含技工学校),资助学生占在校学生的95%。另外,安排了中央彩票公益金资金2200万元,资助了高中贫困学生2.3万人。二是抓好后勤保障,保证高校学生稳定。通过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建了500多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和公寓,使高校学生的食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应对物价上涨,2008年落实下拨了国家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临时补贴专项资金3863万元,省本级财政安排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临时生活补贴资金6012万元。同时,各高校认真落实学生食堂“零租赁”、减免水电气费等优惠政策,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采取大宗物资集中采购、节能降耗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学生食堂运行成本,保证了食堂饭菜价格和质量的基本稳定,切实维护了学生利益和学校稳定。三是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保证学生安全。2008年年初我省冰雪灾害发生后,厅里通过预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4.28亿元,争取中央资金1140万元,省本级调剂安排2170万元,加大对救灾工作的资金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灾后重建工作。各学校也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校舍维修和留校学生安置工作。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我们及时就校舍安全问题向省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并联合财政、发改、建设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校舍抗震安全排查。同时,按照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大力推行高校学生床上用品集团预购制度,防止“黑心棉”进入高校,维护了校园公共卫生安全。
在充分肯定过去几年特别是2008年教育财务建设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财务建设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一是教育投入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二是部分地区教育财权与事权不统一,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顺。三是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的银行贷款近年来增长过快,财务风险较大。四是部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存在资金安全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教育财务建设的工作重心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建设教育强省、推进富民强省的关键之年。今年全省教育财务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省这个大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抓住扩大内需机遇,保障投入,科学使用,有效管理,为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年全省教育系统要把“保障投入、科学使用、有效管理”作为财务建设的三大中心任务来抓,力争我省教育财务建设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要千方百计保障建设教育强省的经费投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首先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作支撑;教育强省建设的各项投入指标能否得到落实,直接决定教育强省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全面落实教育强省的投入指标,是今年教育财务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是要畅通财政投入主渠道,落实保障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性规定和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中教育投入指标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要落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省本级在落实教育投入政策上作出了表率,2008、2009两年均实现年初预算递增20%的目标,2008年新增经费达到3.56亿元。今年,在财政收入增长形势严峻、平衡压力大的情况下,年初预算又落实了新增经费4.27亿元。但从教育强省督查情况来看,提高1-2个点的指标在一些市州落实不太理想。当前,正是各地争取预算的关键时期。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并争取人大、政协的支持,不折不扣地落实教育强省决定中规定的各项投入指标,确保预算安排到位,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支持,落实有关部门的教育投入责任。目前,省委、省政府对各部门的教育投入责任划分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我们加强沟通和协调,促使各部门主动承担起责任,形成共同保障教育投入的工作格局。比如,争取财政部门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含财政超收用于教育部分),确保入库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市建设维护税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争取发展改革部门将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时优先考虑,并根据同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情况,优先考虑教育基建投资的增长;争取税务部门依法依规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维护税,并落实好教育税收优惠政策;争取建设部门在加强对教育设施建设监管的同时,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收缴工作;争取国土资源部门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优先供地等。
三是要努力拓宽外资等教育经费渠道。在财政投入不足、学校资金需求量大的情况下,积极利用外资贷款和捐赠资金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举措。今年,我们要认真做好德国促进银行贷款职业教育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争取尽早启动项目。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系,争取新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支持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邵逸夫、明德小学和吕志和等捐赠项目,要认真履行承诺,严格按照捐赠方要求,规范项目学校遴选原则和程序,加强项目管理,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
(二)要精心安排和科学使用各项教育经费。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各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现阶段教育经费的缺口将会继续下去,不可能彻底解决好。因此,用好每一笔教育资金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财务建设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要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在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与科学使用上下功夫。就省本级的教育经费安排与使用而言,要把握教育强省建设的全局,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点与一般相统一,均衡与特色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战略的四项计划,在经费投入上重点保农村、保民生、保安全、保发展,努力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