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演讲致辞 > 公众演讲 >

关于淘汰主题的演讲稿(2)

2009-11-20 
美国的高等教育淘汰机制与我们恰恰相反,他们是“宽进严出”,即考上大学十分容易,有些地区甚至可以通过积累学分直接由大专院校升入大学,这就造成了他们“高淘汰”的结果。很多被淘汰的大学生可以回到专科院校继续读,积累够学分仍可以进入大学,因此社会、家庭和学生本身的压力都相对较小
  史静寰认为,目前,公众对教育的不满意,更多的是在教育培养过程自身,大学培养人才的效果与公众的期望有差距,因此,应该强化培养学生的过程,管理、教育机制的完善,探讨如何利用考试、补考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样,是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为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学习。学校要有更明确、清晰的学业目标和水平要求,更灵活、弹性的管理制度,更透明清晰的管理程序,要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的管理,淘汰是最后出口,过程性、环节性的管理更为重要。国外阶段性进入、阶段性退出都很常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学分几年内都有效。学生的自我管理同学校管理体制、社会同学校都积极互动,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或许,他山之石有可借鉴之处。记者了解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淘汰机制与我们恰恰相反,他们是“宽进严出”,即考上大学十分容易,有些地区甚至可以通过积累学分直接由大专院校升入大学,这就造成了他们“高淘汰”的结果。很多被淘汰的大学生可以回到专科院校继续读,积累够学分仍可以进入大学,因此社会、家庭和学生本身的压力都相对较小,“淘汰”并不显得可怕。

  西方高校机制是充满弹性的,美国60%的学生是非传统年龄(18—24岁)学生,且实行学分制,学生一入校就清楚自己的学业目标,这就很方便学生把自身选择和学校的管理结合起来,既保证教学质量,又保证学生差异性的存在。

  此外,几位专家都谈到本科教育阶段学分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生培养阶段过程中质量监控的重要性。专家们认为,如果在本科培养阶段,学分制能够真正得以实行,研究生培养阶段,中期考核、质量监督等制度能够真正落实、完善,那么,或许终有一天,“被淘汰”会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因为那时“淘汰”已经不意味着失败,而只是人生重新选择的开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