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表现在:
1.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力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2006年底,全国实现“两基”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提高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2.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2002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职业教育办学路子越来越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四是提出努力使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和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80%,2020年超过90%,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行业生产需要。
(2)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据统计,2002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录取新生中农村户口学生所在比例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2005年已提高到53%。2006年以来,根据中央的部署,国家在合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节奏,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并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25%,2020年达到4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2006年全国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结业者达366万人次,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者达6508万人次,扫除文盲164.6万人。
3.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三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四是规范教育收费,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五是实施普通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
一是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全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5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等,为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教育质量,国家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积极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三是增强青少年体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师德建设和教师在职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师范生实习支教,缩小城乡教师质量差距。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6所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示范性举措,进一步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是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得到进一步树立。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8.87%、96.34%和86.46%,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4.28%。
这些,充分体现和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日趋重视。
三是十七大对教育的重视高于历届。
1.一改把教育放在文化类的做法,而把教育当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章的内容,显示中央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看待,而改善民生又是当前中央施政排序中的重点,不然看出中央对教育看得更重了。
2.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表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3.在十七大期间和十七大报告字里行间,国家在科教兴国战略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科教兴国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两个新的奋斗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是国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的水平不断提升,对自身素质、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希望得到更多更高更好教育的要求加大。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生存竞争越来越靠知识、靠技术、靠人的素质,致使人们对接受教育越来越看重。
综上所述,从世界形势看,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讲,从社会成员对教育需求说,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空间、条件和机遇。
(二)从挑战看
国家发展越来越靠教育,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人们越来越期盼教育,教育将面临的任务、要求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家的各项改革不断发展,教育如何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地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教育来讲:一是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成了问题。二是过去认为是小问题的问题,今天凸显出来成为了众口抨击的大问题。三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是与国家改革跟不上的新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是教育内部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如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贡献的力度都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育内部管理、模式、机制等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教育评价标准、方式、招生录取办法等的科学、合理,教育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发展要求,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等问题都十分突出。这些无疑是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挑战,但是这些都是教育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何况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指引了明确方向,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提出了总体的和具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