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
答:自主创新能力。
3、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答: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的扩张,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
4、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
5、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做到哪些?
答:发展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
6、如果我国人口仍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多少人口?
答:16亿。
7、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答: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
8、中共十七大报告在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提出了“两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两个没有变”?
答:一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没有变。
9、邓小平理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指什么?
答: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
10、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答: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
1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是什么?
答: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12、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持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3、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14、党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答: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成立、成长、发展都同加强学习紧密相联。
15、统筹城乡发展应贯彻的方针是什么?
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1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的中心和主题是什么?
答: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科学理论?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明概括地说是什么?
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22、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23、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指自然界的发展,而是指人类社会领域的发展。发展最初由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但它的内涵早已超出了这种规定,进入到一个更加深入也更为丰富的新层次。现在一般说来发展被用来叙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变化,包括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改善。所谓发展,必然强调动态上的量与质的双重变化。
24、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答: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含对发展本质、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发展价值、发展代价、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要发展问题的认识。发展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也是不断演化的。
25、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二是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6、什么是循环经济发展观的内涵?
答:循环经济是指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春废弃的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27、循环经济发展观的特点是什么?
答: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观,其特点在于:一是体现了新的经济观,即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二是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利于科技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三是体现了新的生产观即在生产中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四是体现了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8、科学发展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
答:科学发展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9、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3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以说,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