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调研报告 >

有关和谐教育治理的调研报告(1)

2009-09-29 
通过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和各种关系的协调,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编辑推荐您关注:

新时期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调研报告

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状况的相关调研报告

老干部发挥积极作用状况的调研报告

医院干部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承载着教书育人、进步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和谐社会的理念深进人心,教育和谐的题目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构建和谐教育”为课题,先后考察了**中学、大桥高级中学、宜陵中学、丁伙中学、麾村中学、龙川小学、仙女镇中心小学、大桥小学等十多所学校,分别召开了部分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和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会,对现代学校所期待的治理、当前学校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题目、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广泛深进的调研。

  二、调研获得的基本结论

  (一)现代学校治理应是和谐教育治理

  构建和谐教育治理,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又是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落脚点。学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和谐教育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所期待的现代学校治理是和谐教育治理。

  (二)和谐教育治理的内涵

  所谓和谐教育治理,就是以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将个人愿景与学校愿景凝练为共同愿景,运用人性化的手段,通过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和各种关系的协调,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和谐教育治理的特征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第一、和谐教育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的诸因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对校长而言,就是以教师为本;对教师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教育治理,在办学思想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领导而言,要求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进步工作效率,同时促进教师成长。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天生人成才。

  第二、和谐教育治理的要义是实现教育治理和谐。在学校治理中,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主管部分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永远是对立同一的关系,这诸多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治理的根本的任务是人的治理,实现被治理者与治理者目标的一致、思想的契合和情感的融通。通过和谐教育治理实现教育治理和谐,不仅可以减轻治理者的负担,而且能够使被治理者增强责任感、进步工作效率,同时也进步自身价值。

  第三、和谐教育治理的根本方法是人本治理。和谐教育治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增强治理的人文内涵,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治理不是单纯凭借权力和制度,而是把制度治理的科学化和人文治理的人性化刚柔相济,更多地通过经常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实现被治理者与治理者之间目标的趋同、行动的一致,使被治理者自动自觉地执行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心甘情愿尽责尽力,从而使治理变得愉快、轻松。

  第四、和谐教育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顺其理”。人尽其才:善于用人,最大限度发挥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才能和潜能;物尽其用:公道用物,最大限度利用物质资源;事顺其理:正确办事,最大限度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三、当前学校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题目与不足

  当前学校治理中存在诸多的题目,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重制度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考试学科教学,轻非考试学科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目标治理,轻过程治理;重计划,轻实施;重教师使用,轻教师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重制度治理,轻人文治理;重“管”,轻 “理”,等等。比较突出的题目与不足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方向偏移,育人目标异化。当前,很多学校缺乏科学公道的办学目标和正确的办学方向,特别体现在初、高中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育越来越变得功利。教育的功利性表现为执行课程计划不严厉,开齐开足只是要求;重学校教育,轻家庭、社会、终身教育;重知识教育,轻德育和实践技能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招生行为不够规范;乱收费行为尚未杜尽;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事实上存在。

  第二、单纯注重制度约束,忽视同等对待与沟通。在学校治理中,用制度治理不可缺少,但有些学校的制度治理过于僵化、苛刻,那些一天到晚的签到、签离,中间抽查坐班的行为控制方式和随意减少教师休假时间的做法,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和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领导和教职工同等沟通是学校和谐治理的重要因素。教职工渴看得到学校领导的同等对待、同等沟通、认可与支持,盼看学校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困难和题目,减轻一些压力,减少一些后顾之忧。然而,我们有的领导者面对普通群众,只有权力意识,没有群众意识;只有治理意识,没有服务意识和同等意识;“只见制度不见人” “得理不让人”,“得理不容人”,让群众感 到“门难进、脸丢脸、话刺耳、事难办”。这样,不但不能给群众解决题目和困难,也不能真正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反而,增大了教职工与领导者的间隔和心理压力。这些现象的存在,难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难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的和谐发展也难以实现。

  第三、忽视人文关怀,淡化过程治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几乎所有学校的领导都愈来愈重视目标治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目标治理的基本原则,走进了误区:目标不是由上下级共同制定而是由上级制定、用任务的形式下达,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夸大服从性,忽视自主性,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单纯夸大结果,到时抹秤杆秤斤两,不计过程或淡化过程;夸大对教师的控制、监视,忽视了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夸大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忽视思想情感目标的达成。这种治理是一种非和谐的治理,不但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多精彩尽在:http://www.reader8.net/data/diaoyanbaogao/

  第四、学校领导体制存在弊端,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我市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在学校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工作负全面责任。这种制度对学校进步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校长采取个人决策的方法进行学校治理决策,迅速且效率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有些校长的独断专行,一校之长俨然成了一家之长,自以为是一言堂,自行其是家长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长决策的正确性,并终极影响了学校发展。党支部在校长负责制中的政治核心、监视保证和战斗堡垒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以教代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治理、民主监视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