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商务文书 > 企业文化 >

娃哈哈成功源于“家”文化(1)

2009-06-02 
这是一篇关于娃哈哈成功源于“家”文化的文章,3COME为您整理。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总经理宗庆后说: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企业是大厦,文化是地基;企业是躯体,文化是灵魂。这是宗庆后同志长期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体会和总结。

  一、娃哈哈“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完善

  娃哈哈公司创始人宗庆后总经理从创业之初就十分重视精神面貌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8年来始终不懈地着意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丰沃土壤中,娃哈哈“家”文化经历了起源、发展和逐渐完善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家”文化系统。

  1、起源阶段

  娃哈哈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企业的初创时期。作为一家区教育局的校办企业,创业初期的是非常艰苦的:百余平方的营业用房,14万元的借款和两位已经退休的教师,可谓一穷二白,就这样娃哈哈开始创业起家。

  创业之初,企业以为区属中、小学提供服务,卖些纸张、文具、冷饮为主营业务。区属学校来一个电话,就要蹬着三轮车将货送上门,有时候,冒着严寒酷暑送一车货去却只能赚取几元钱的利润。宗庆后同志虽然名义上是校办企业的总经理,但实际上既是搬运工又是送货员,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

  这样的创业背景,对创业者的精神风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创业者们相信:只有在精神上首先站立起来才能去面对艰苦,克服困难,开创光明。因此,宗庆后同志提出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要求,这是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既是他在那种条件下自我激励的需要,也确实是企业谋生存求发展的前提。

  作为校办企业,除条件差底子薄之外,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被人瞧不起。在计划经济占主导的时代,校办企业既不列入国家计划,又没有什么优惠待遇。因而那时候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校办企业肯定搞不好,就是在企业内部也有自己看不起自己,妄自菲薄的思想倾向。宗庆后同志又根据当时的这种现实状况,提出了“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口号,勉励自己和同事们一定要争口气,做出点成绩来给人家看看。

  “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这十六个字就是娃哈哈的企业精神。这个精神由企业创始人宗庆后同志亲自提出,既是创业时期艰苦困难现实的反映,又是创业者们矢志奋斗的精神支柱,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极强的指导意义。这个企业精神是娃哈哈文化的起点,相伴着娃哈哈走过了风雨18年历程,当然后来也是整个娃哈哈文化系统的重要核心。

  2、发展阶段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向前推进。

  1993年5月,鉴于国际品牌加紧在大陆市场设摊抢点的严峻形势,娃哈哈公司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以“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战略口号,企业从此迈入了“二次创业”时期。

  娃哈哈的“二次创业”前后历时十年,此间企业成功实施了“引进外资”,“西进北上”及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等重要发展战略,完成了“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跃进。

  在实施这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的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同时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内部而言,经济规模从几亿元发展到近百亿元;发展区域从杭州一地走向全国20多个省市;产品结构从几个产品增加到十大类近300个品种;员工队伍中知识员工数量大量增加。在企业外部环境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影响力的日益增加,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全国的消费者和整个社会,企业的一言一行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舆论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娃哈哈有责任与义务为整个行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文化需要土壤,娃哈哈经济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前进脚步,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沃土中,娃哈哈“家”文化理念日益明晰,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日渐形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