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调查报告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2)

2009-06-02 
这是一篇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3COME为您整理。
  (六)社会治安情况

  由于河东村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负责,同心同德,政治敏锐力强,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富有较强的战斗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村务公开、党员培训教育、文体活动经常化,因此,河东村社会治安较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村50%以上农户达到文明户要求,没有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以及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

  二、河东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属空白。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二是组织建设出现瓶颈困扰,河东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相对缺乏,且现在外出务工仍是该村青年的首要选择,该村青壮年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

  三是对信息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三农”科技信息网等网络资源优势。由于基层领导、专业大户、农户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信息的需求并不迫切,利用信息调整结构、组织生产的意识不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没有完全认识到信息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信息化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四是农村劳动力大多数还停留在体力型劳动,缺少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等人才,因此就业竞争能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少。

  解决措施:

  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种植,延伸产业链。根据市场要求,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使蔬菜品种标准化、蔬菜品质精细化、让蔬菜种植和加工产业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党员的培训,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致富本领。拓宽选拔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坚持高标准,严格发展,注意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分布构成,合理调整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强化选拔措施,突出发展重点。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确定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保持一支量足质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三是要加大对村干部和农民信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广泛宣传加快信息化致富的典型事例,使其对信息化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有一个直观地认识,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采取“就近就地”培训、“进村办班”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开设各类实用性技术培训项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