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拔高使用导致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整体下降。因近年来一直未能补充教师,高中扩招和初中入学达到高峰期,师资不足的矛盾集中凸现,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一大批相对优秀者进高中任教,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一大批相对优秀者进初中任教。这不仅使得小学教师知识老化问题更显突出,初高中的教师队伍素质也相对下降。
三、建议与对策
1、尽快统一招录中小学教师并形成机制。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实行定向招录,多招录一些愿意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教师;要减少单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双向承诺的招录措施,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科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初中教师重点分配到规模较大、教学质量高、缺骨干教师的学校;小学教师一律分配到缺编乡镇任教。
2、建立健全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结对子,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制定政策,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任教或支教,给予奖励、津贴,或者在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应具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老师如果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可以优先评定高级职称。
3、以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学历达标工程为重点,搞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把教师培训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和“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提高”的要求,制定好教师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和要求,坚持长训与短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在职为主、自学为主、短期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工学矛盾,以新课程师资校本级学科培训为重点,鼓实劲,用真功,做到校校有骨干,人人受培训,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程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督,把参加培训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表彰奖励中,对参加培训表现突出的优先考虑,同时要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提出限期达标的要求。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县中小学老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骨干教师业务学习档案,实行登记制度,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并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教改实践、资料信息以及科研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经费补助。同时,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具体困难。
5、建立农村教师的退出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肯定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小学艰苦岗位上的中老年教师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从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农村教师分流安置专项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必要的医疗服务,让那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而且难以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退出教师岗位,形成农村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为农村教师的补充和交流提供人员编制空间。建议对男年满55、女年满50周岁的教职工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行内部退养,不再占用编制。对因长期有病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办理病退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