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师资现状调查报告(2)
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师资现状调查报告,3COME为您整理。
按上述标准,省定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6747人,我县现有中小学教职工6433人,缺编314人。 目前尚有206人2008年底已到龄正在办理退休手续,我县实际已缺编520人。2009年上半年到龄98人,届时将缺编618人。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2001年后,我县农村中小学一直没有补充师资,而且每年的自然减员又在200人左右,只减不补,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缺口较大。加上教师素质低、学科不配套、长期重病、进修、产假等因素,实际需求比缺编数数要多。为缓解教师不足,目前全县共使用临时代课教师453余名(不含学校自聘)。
2、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年龄结构不合理,51岁以上教师占21.4%,个别乡镇现有在职教师50%以上为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许多农村小学找不到一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乡镇师资队伍严重老化,越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老龄化就越严重。因为年轻人引不进,进去之后又留不住,只有一些当地的民转公教师能长期扎根在农村。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上缺编并不多,个别学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超编的情况,致使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老龄化现象将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教师偏多,而音、体、美、英语、等方面的教师明显不足。由于缺乏教师,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基本上流于形式。小学英语大都是由代课教师执教,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面积存在。即使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质量难以保证,形同虚设。
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及条件好的乡镇集中,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超编,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3、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教师队伍老龄化日趋明显,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年龄偏大并没有体现出经验丰富的优势,却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识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滑。许多老龄教师已经不思进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多数老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深感知识匮乏和能力不强“力不从心”,也有一些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处于“等退休”的状态。
“民转公”教师成为“主力军”, 队伍缺乏生机活力。我县教师队伍中民师转正、招工、接班及退伍兵安置等人员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的“主力军”。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学历层次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更难适应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直接影响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