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努力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实现以长期合作为重点的转变。在明确办学特色、办学思路和办学任务之后,学校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明确与地方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明确学校进一步为地方提供服务的内涵、外延,真正实现为地方服务从点到面、从经济建设向为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学校要根据国家战略安全需要,滨海新区创新发展需要,滨海新区重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滨海新区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需要,调整自身合作战略,突出合作重点,在适应性合作的基础上实现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跨越,提升合作与服务的质量和层次。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体现在科研的带动力上,还应该包括给地方提供各类人才、各类培训内容等。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之间工作的良性互动,而且针对合作过程中发现的要求与不足,及时满足地方的需求,改进教学效果的同时有利于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开放式办学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各类机构开展各种层次的合作,尤其是战略式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还有利于树立和改善企业的对外形象,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之路。
(二)工作要落实在“三链”对接上。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拓展科研平台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位于滨海核心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发挥学校的地域、学科和人才优势,坚持走与滨海新区学科链、产业链、人才链对接之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使学校和各职能处室的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融入和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来,筹建学校服务滨海新区工作机构,各职能处室相继完成向泰达校区的搬迁和人员调整,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滨海新区的创新型办学模式。
1.学科链与滨海新区实现有效对接。学校不断加快学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加快食品、生物、化工、海洋等优势特色学科相互融合。
学校秉承“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化,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特色化”发展思路,近年来以明确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学科结构,积极创建和发展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泰达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科与区域发展的需求对接,充分整合已经初步形成的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机电、食品、海洋、艺术等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在学校积极主动融入滨海新区的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各项政策优势,与滨海新区战略发展需要形成“共振”,学校根据学科特点正着力调整学科的总体布局,力争分步建成2至3个新的学科,并进一步加强工理、文理、艺工之间的交叉渗透。目前,一批优势学科及重点学科队伍正致力于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重大课题。近日,学校两项教学成果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将对学校下一步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产生重要影响。
2.产业链与滨海新区实现有效对接。综合协调、全面整合学校科研力量,利用学校所属的教育部、天津市学科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提高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区内企业需求开展科技公关,从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转变为新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背任务,与各有关处室、学院等带着课题走进滨海新区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在科研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平台,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产学研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过程中,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积极带队走访科研院所,拜访新区政府,广泛开展调研并探索合作的新路子,已经基本建立了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制度和管理部门互访制度,还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与新模式。
学校邀请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国外高校的专家学者重点就滨海海水利用、渤海湾盐田生态调控及生态恢复、滨海海水产业生物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近日,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召开2009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就我校材料类学科成果产业化进行了深入研讨。学校利用生物技术低成本处理污水及农灌回用的环保项目深受大港区中塘镇农民朋友的欢迎;由科大主持设计的应用计算机自动配料及条码检测系统,在坐落于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天津利民调料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属国内调料行业首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利用有机废水(泥)的光—暗发酵耦联生物制氢研究”把有机废水(泥)的处理与氢气的生产结合起来,为生态新区建设添砖加瓦。王硕教授主持编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可行性论证报告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额9000万元。
3.人才链与滨海新区实现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滨海新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着力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模式,启动“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为滨海新区培养和培训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学校还积极参加了与新区企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共享对接洽谈活动。近日,我校生物工程学院人才引进工作实现重大突破,美国Wisconson大学一位药物专家已确定来校工作,有望进入天津市“百人工程”。日前学校已与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凯莱英公司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达成了有关合作意向;与滨海新区280家企业(其中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教学实习基地,今年利用近千个就业实习岗位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